長久以來,人類對于宇宙中是否存在其他智慧生命以及是否有類似地球的行星承載著生命,一直抱有濃厚的探索興趣。近日,一項由中國科學院云南天文臺主導的國際研究團隊帶來的新發現,為這些謎題提供了新的線索。
研究團隊在一顆名為Kepler-725的G9V型恒星周圍,成功探測到了一顆位于宜居帶的超級地球——Kepler-725c。這顆行星的質量約為地球的10倍,它繞宿主恒星一周的時間約為207.5天,與地球的公轉周期頗為接近。
Kepler-725恒星的光譜類型與太陽相似,但它的年齡更為年輕,僅有16億年,表面磁場活動也比太陽更為劇烈。而Kepler-725c恰好位于該恒星的宜居帶內,這一區域被認為是液態水能夠穩定存在的關鍵區域,對于類地生命的誕生至關重要。
據中國科學院云南天文臺的研究員顧盛宏介紹,這顆超級地球位于一個類似太陽恒星附近的宜居帶,這意味著它有可能孕育類似于地球上的碳基生命。然而,盡管其存在生命的可能性引人遐想,但距離我們卻異常遙遠,大約相當于1.6億個地球到太陽之間的距離。
這項研究成果已于近日在國際權威科學期刊《自然-天文》上發表。這是國際上首次利用凌星中間時刻變化反演技術,在類太陽恒星的宜居帶內發現此類行星,標志著人類在尋找地外生命和宜居行星的道路上邁出了重要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