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浩瀚的太陽系探索歷程中,人類總能遇到令人意想不到的轉折。長久以來,我們習慣將太陽系視為擁有九大行星的家園,從內而外的水星、金星、地球,到更遠的木星、土星,以及更為遙遠的天王星、海王星,還有一度被尊為第九大行星的冥王星。然而,這一切在2003年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一切的源頭,是一個名為鬩神星的新發現。
故事發生在加州的帕洛瑪天文臺,一群來自加州理工學院的天文學家在進行日常觀測時,意外捕捉到了一顆神秘的天體。起初,這顆天體被命名為“136199 Eris”,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鬩神星。但它的發現之路并非一帆風順,最初由于移動速度過慢,它甚至被先進的圖像自動搜索軟件誤判為無關緊要的背景噪點,直到研究人員手動復查數據,才在2005年1月正式確認了它的存在。
鬩神星的亮相,在科學界激起了軒然大波,同時也激發了公眾對太陽系的新一輪好奇。更重要的是,它的出現引發了關于行星定義的深刻討論。在此之前,冥王星雖然因柯伊伯帶其他天體的發現而地位動搖,但仍勉強保留著九大行星的一席之地。然而,鬩神星的發現徹底打破了這一平衡。2005年9月,研究人員發現鬩神星擁有一顆名為“Dysnomia”的衛星,通過對其觀測,計算出鬩神星的質量竟然比冥王星還要高出27%,成為太陽系中已知的第二大矮行星,按質量排在圍繞太陽運行天體的第九位。
面對這一新情況,國際天文聯合會不得不重新審視行星的定義。經過激烈的辯論,2006年,他們提出了新的行星標準:必須繞太陽公轉,質量足夠大以形成近似球形,且能清除其軌道附近的其他天體。按照這個標準,冥王星因無法滿足第三項條件而被降級為矮行星,鬩神星也同樣被歸類為矮行星,而非第九大行星。
鬩神星的“無辜”卷入,雖然讓太陽系失去了一顆傳統意義上的行星,但卻為我們打開了一個全新的視角,讓我們得以窺見矮行星世界的奧秘。從外觀上看,鬩神星與冥王星頗為相似,但其表面可能覆蓋著更為新鮮的冰層,顯示出更高的反照率。鬩神星沒有環系統,磁場情況尚不清楚,但其內部可能含有液態水,甚至存在一個溫暖的海洋,這一推測無疑增添了它的神秘色彩。
鬩神星的發現也激發了科學家們對太陽系未知領域的探索熱情。許多科學家認為,太陽系中很可能還隱藏著未被發現的大行星。例如,發現鬩神星的天文學家邁克·布朗就一直在尋找新的行星,他通過分析矮行星和柯伊伯帶天體的軌道,推測可能存在一顆尚未觀測到的第九大行星,盡管至今尚未找到確鑿證據,但科學家們并未放棄這一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