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動汽車電池巨頭寧德時代正面臨著近年來最為嚴峻的挑戰。這家曾經象征著不懈增長的鋰電池巨頭,在全球電動汽車需求依然強勁的背景下,自2018年上市以來首次出現年度營收下滑。
長城汽車董事長魏建軍近期將汽車行業當前的風險比作中國恒大危機爆發前的危險累積,并警告稱:“這次,泡沫還未破裂?!?/p>
盡管汽車制造商在日益激烈的價格戰中面臨利潤壓縮,寧德時代在電池裝機量上依然保持領先地位。據KERUI數據顯示,寧德時代在2024年4月占據了中國市場44.7%的份額,緊隨其后的是比亞迪的弗迪電池,占比23.3%。這兩家公司如今共同控制了電動汽車電池市場近70%的份額。
就連電動汽車領域的新入局者小米汽車也首次選擇了寧德時代作為其最大的電池供應商,超越了傳統汽車制造商吉利和特斯拉。
寧德時代剛剛在A股和H股市場上實現了罕見的雙重上市,其市值飆升,超過了長期競爭對手比亞迪。然而,背后的數據卻揭示了一個更為復雜的故事。
寧德時代的營收在2024年下降了9.7%,至3620億元人民幣(約合500億美元),低于2023年的創紀錄水平4000億元人民幣。這是自2014年以來,該公司首次出現營收下滑,當時它仍是一個年銷售額不足10億元人民幣的小眾玩家。
導致這一局面的罪魁禍首是日益加劇的價格壓力和產能過剩的雙重打擊。盡管寧德時代在2024年出貨了475吉瓦時的電池,同比增長22%,但電池價格的下跌卻拖累了其營收增長。其動力電池的平均售價同比暴跌25%,從每千瓦時888.6元人民幣降至664.2元人民幣。儲能電池的價格也下降了6%。
據鋰電池協會數據顯示,中國鋰電池行業在2024年的總產能超過2000吉瓦時,但實際利用率卻不足一半。這種供需不匹配迫使企業降價爭搶市場份額。
寧德時代在國內市場的份額正在承壓下滑。根據中國汽車動力電池產業創新聯盟的數據顯示,2025年前四個月,寧德時代在中國電池裝機量中的份額下降了4.77個百分點,至42.9%。
盡管如此,其海外業務依然表現亮眼。2024年,寧德時代在海外市場的營收達到1103億元人民幣,毛利率為29.5%,高于其國內市場的22%。
隨著電動汽車在中國市場的普及率趨于平穩——2024年新能源汽車滲透率達到48.9%——全球市場為寧德時代提供了更多的增長空間。相比之下,歐洲和美國分別只有22.7%和10%的滲透率。
面對國內市場的降溫和利潤空間的壓縮,寧德時代正大力押注海外擴張。董事長曾毓群在近期采訪中強調了歐洲市場的重要性,并闡述了擴大國際產能的計劃。
目前,寧德時代在海外擁有四個處于不同建設階段的基地。其德國工廠于2022年投產,計劃產能為14吉瓦時。而其在匈牙利的工廠——迄今為止最大的海外投資,價值73.4億元人民幣——在克服環境抗議和監管延誤后正在加速推進。
瑞典電池公司Northvolt的破產為歐洲電池市場打開了新的機遇。Northvolt在3月因錯過交貨期限并耗盡了100億美元的投資者資金而申請破產。中國公司迅速填補了這一空白。中航鋰電已在葡萄牙破土動工建設一個15吉瓦時的工廠。蜂巢能源計劃在2026年開設匈牙利工廠。國軒高科正與大眾汽車在斯洛伐克合作建設一個20吉瓦時的工廠,并在波蘭和摩洛哥進行擴張,總產能超過100吉瓦時。
國軒高科2024年的海外營收同比增長71%,達到110億元人民幣,占其總收入的31%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