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汽車,一度是新勢力陣營中的佼佼者,步入2025年后卻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嚴峻考驗。
市場反饋顯示,理想寄予厚望的L6煥新版車型,在上海車展驚艷亮相后,并未能如預期般引爆訂單市場,這一意外冷卻成為了理想調整戰略目標的直接導火索。據統計,2025年前四個月,理想的銷量被小鵬和零跑相繼超越,4月份的交付量僅為3.39萬輛,明顯低于零跑的4.1萬輛和小鵬的3.5萬輛,這在理想的歷史上實屬罕見。
更為嚴峻的是,理想原本賴以生存的增程式技術賽道,如今已是一片紅海。深藍S09等車型以更具競爭力的價格切入20萬至50萬元市場,直接擠壓了理想L系列的生存空間。數據顯示,2025年第一季度,增程市場增速大幅下滑至3.5%,而同期純電市場則同比增長53.6%,成為行業增長的主要驅動力。面對這種趨勢,理想不得不重新審視其產品結構,意識到繼續依賴增程式技術將難以維持增長,甚至可能在純電轉型中失去先機。
為了應對這一挑戰,理想開始積極布局純電市場。理想i8和i6兩款純電車型計劃于下半年發布,這兩款延遲一年的產品被視為理想扭轉純電市場頹勢的關鍵。這兩款車型采用了800V高壓平臺和寧德時代5C電池,技術路線與增程式形成鮮明對比,旨在以“高端純電”的形象重塑品牌形象。然而,這一轉型之路并非坦途,若i系列未能成功打開市場,理想將面臨增程式市場失守、純電市場未立的雙重困境。
與此同時,理想內部正經歷著一場深刻的人事變動。端到端模型負責人夏中譜的離職,以及芯片領域高級人才的引入,標志著理想在智能駕駛戰略上的重大調整。夏中譜的離職與理想智能駕駛路線的變更密切相關,他曾主導端到端輔助駕駛方案的落地,但隨著理想轉向VLA模型,端到端技術模塊的戰略價值逐漸降低。VLA模型被李想定義為“人類智能”階段,其核心在于通過三維視覺和物理世界建模實現更復雜的駕駛決策,相較于端到端的“哺乳動物智能”,VLA在泛化能力和場景適應性上有顯著提升。這一技術路線的調整,使得端到端團隊的職能被邊緣化,夏中譜的離職也就在情理之中。
理想近期引入的芯片領域高管張開元,則標志著理想在芯片自研領域的深度布局。隨著VLA模型對算力需求的激增,理想需要從底層硬件到上層算法的全棧控制,以確保智能駕駛系統的高效運行。這一“棄端到端、投VLA”的戰略選擇,不僅是技術路徑的優化,更是對未來智能汽車競爭制高點的爭奪。然而,這一高層變動可能只是理想組織動蕩的冰山一角。近年來,理想頻繁調整戰略重心,李想將智能汽車戰略負責人的職位交由總裁馬東輝,自己則專注于AI方向的發展。這種戰略重心的頻繁轉移,雖然體現了理想對技術趨勢的敏銳捕捉,但也引發了內部資源分配混亂的問題。
理想汽車的2025年,充滿了挑戰與變革。在增程式市場失守、純電市場亟待突破的雙重壓力下,理想選擇以銷量目標下調換取轉型空間,以高層變動推動技術路線調整。然而,這一“斷臂求生”的策略能否奏效,仍取決于多個關鍵因素。理想能否在高端純電市場樹立標桿、VLA模型能否如期落地、組織架構調整能否重塑凝聚力,都將決定理想的未來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