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曾經的我看來,電動汽車(電車)不過是一場華而不實的風潮,續航焦慮、電池衰減、高速性能欠佳等問題,讓我對電車持懷疑態度,甚至我還常以此勸說朋友謹慎選擇。然而,世事難料,去年我卻做出了一個令人意外的決定——賣掉自己的燃油車,轉而購入了一輛國產電車,這一舉動在朋友圈里掀起了不小的波瀾。
當初的決定,并非一時沖動,而是出于一種探究的心態。我想親眼見證,電車究竟是不是一個經得起時間考驗的趨勢。我們家的情況有些特殊,我駕駛的是一輛高油耗的燃油SUV,而妻子日常上下班、接送孩子卻無車可用。考慮到市區通勤油費高且駕駛體驗不佳,我開始考慮添置第二輛車,而電車憑借其低廉的市區運行成本和輕松的駕駛體驗進入了我的視野。盡管網絡上對電車的吐槽不絕于耳,但綜合考量之下,我決定冒險一試,選擇了一輛性價比高的國產電車。
起初,我對這次選擇心中并無十足把握,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電車帶來的驚喜遠遠超出了我的預期。最直觀的感受便是它的靜謐性,習慣了燃油車的抖動和發動機轟鳴后,電車那悄無聲息、平穩啟動的感覺仿佛讓我從喧囂的樓梯間步入了安靜的電梯。妻子,一個對駕駛毫無興趣的人,如今卻對電車贊不絕口,甚至主動要求周末駕駛。
市區通勤的體驗更是讓我對電車刮目相看。以往駕駛燃油車堵在路上,心情總是煩躁不已;而換成電車后,即便是堵車,我也可以打開輔助駕駛,享受音樂,沒有發動機的轟鳴,心情也隨之放松。電車帶來的不僅是油費的節省,更是駕駛習慣和心態的轉變,它讓駕駛變得更加輕松、愜意。
然而,電車并非完美無缺。續航問題仍是一個不容忽視的痛點。雖然標注600公里的續航在實際連續駕駛中確實能跑400多公里,但如果是斷斷續續的行駛,300多公里就需要充電。高速行駛時,盡管也能應對,但遇到特殊情況,如充電樁功率不足,原本計劃15分鐘完成的充電可能會拖延至40分鐘。
因此,我認為電車是否適合一個人,關鍵在于他的生活方式。如果你主要在城市通勤,很少跑長途,且冬季氣候溫和,那么電車無疑是一個理想的選擇。偶爾的長途旅行也不會構成太大問題,即便遇到續航挑戰,次數也極少,可以克服。但如果你住在偏遠地區、老小區沒有充電樁,或者經常需要說走就走的長途旅行,那么選擇電車就需要三思而行。電車能夠應對這些場景,但需要提前做好規劃、查找充電樁、預留時間。對于追求隨性的人來說,這種計劃性可能會帶來不便。
總的來說,電車并非燃油車的替代品,而是一種全新的出行方式。你不能既期望擁有燃油車的萬無一失,又享受電車的科技舒適,卻不愿接受任何改變。對于那些暫時無法接受這種轉變的人來說,電車或許還不是最佳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