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國內老年相親節目的火爆,揭示了中老年人獨特的婚戀需求與社會現實。與年輕人含蓄曖昧的相親方式不同,老年相親節目直截了當,涉及住房、工資、社保、養老金及身體健康程度等實際問題。江蘇綜藝的《緣來不晚》、黑龍江衛視的《相親相愛》、遼寧衛視的《愛的選擇》、湖北經視的《桃花朵朵開》等節目,以其“硬核”“真實”的風格,打破了傳統婚戀綜藝的框架。
在《愛的選擇》節目中,大爺要求對方“年輕漂亮能伺候自己”,卻遭到大媽的反擊:“你癱巴?。空冶D啡グ?!”這種耿直不忸怩的態度和坦率犀利的言語交鋒,成為不少年輕人追捧的相親典范。這些金句和名場面的流傳,也讓中老年情感市場逐漸浮出水面。
隨著銀發族觸網程度的加深,中老年線上相親平臺、婚戀交友APP應運而生,老年“線上相親交友”逐漸升溫。這些平臺不僅為老年人提供了尋找相親對象的機會,還讓他們能夠選擇聊天朋友、靈魂伴侶,擁有更高的自由度。
以“知己app”為例,這款面向成熟人士的交友社區,用戶在登錄時需進行手機認證、上傳個人信息和真人頭像,并等待審核,保證了安全性。用戶還可以填寫對聊天對象的要求,系統會根據這些要求進行篩選,包括年齡、身高、最低學歷、最低收入等。除了聊天功能,知己app還有動態、心動、廣場等功能,用戶可以在這里發布日常動態,評論、點贊他人的內容,甚至可以通過“微信”“QQ”獲取對方的聯系方式。
盡管知己app有著社交軟件的常規套路,如評論需支付真實性驗證費用,查看聯系方式需開通會員等,但其語言風格干脆利落,頁面設計穩重易懂,仍吸引了大量中老年用戶。在知己app的推薦好友展示區與評論區,叔叔阿姨們用精彩的交友狀態展示自己的風采,有的尋找“喜歡看書的知性女性”,有的尋找“喜歡音樂看書的企業人”,甚至有人用詩詞歌賦來交流。
同樣面向中老年用戶的還有“伊對app”,其定位為更真實的音視頻戀愛社交app。雖然未對面向群體做具體區分,但從用戶畫像上看,50歲以上人群占比高達55.4%,TGI指數接近360。伊對app成立于2015年,用戶主要集中在二三線及以下城市,日活已達百萬,月活數千萬,每月用戶新增速度在20%-30%。其收入主要來自玫瑰花的購買和會員收入,單個用戶的平均消費在10-20元左右。
老年線上相親交友市場的興起,背后折射出的是老年人對情感需求的渴望。在傳統儒家文化語境中,老年人的情感表達面臨結構性壓抑,社會對老年性話題的污名化現象導致老年人的情感需求長期處于隱性狀態。然而,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到來,這種含蓄內斂的文化范式與老年人追求親密關系的需求產生了劇烈沖突。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發布的《心理健康藍皮書》研究顯示,婚姻狀態對老年人心理健康指數具有顯著影響,獨居老人抑郁風險最高。穩定的伴侶關系能提供情感支持、生活照料、經濟互助等復合型養老功能。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結果,單身老人家庭占“有老年人家庭戶”的21.38%,龐大的老年單身人口規模奠定了老年婚戀交友市場的強大用戶基礎。
這一市場呈現出顯著的特征:財富積累完成度高、情感付費意愿明確、時間資源充裕。比達咨詢發布的《2021年度中國互聯網婚戀交友市場研究報告》顯示,2021年中國互聯網婚戀交友市場規模達到72億元,同比增長11.6%。隨著銀發人群觸網率的提升,老年相親大軍逐漸加入互聯網婚戀交友市場,成為平臺搶占的新風口。
然而,老年相親交友市場也存在一些亂象。部分平臺通過引入“紅娘”功能吸引用戶充值,導致行業魚龍混雜。為了更好地服務中老年用戶,掘金老年相親交友市場,平臺需要完善規則,保障用戶權益。在這方面,美國的老年在線相親市場提供了有益的借鑒。
Senior match是美國最大的中老年相親網站,自2001年成立以來,一直專注于在線約會業務。其平臺建立明確的年齡準入機制,面向50歲以上中老年人開放,累計注冊用戶突破1220萬人次。Senior match采用基礎功能免費+增值服務訂閱的商業模式,提供即時通訊、對象檢索及社群活動等基礎權限,同時解鎖高凈值社交場域,包括富豪專屬聯誼、精英圈層聚會等高端場景。Senior match還構建了“數字媒介+實體社交”的復合型服務體系,提供UGC內容社區和多樣化活動矩陣,形成從虛擬互動到現實社交的完整閉環。
隨著中國老年人口消費潛力的不斷增長,老年相親交友市場規模也將持續擴大。當老年人涌入相親交友平臺時,我們看到的不僅僅是商業機會,更是他們被折疊的半生孤獨和對情感尊嚴的追求。真正的文明,應該讓每個年齡都能坦蕩說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