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日產汽車頻繁占據新聞頭條,但背后的故事卻略顯沉重。管理層劇變、銷量持續下滑,以及關于合并或收購的傳言滿天飛,都為這家汽車制造商蒙上了一層陰影。特別是在其公布2024財年財報后,裁員、虧損、關閉工廠等關鍵詞,再次加深了公眾對“日系車企掉隊”的印象。
然而,深入剖析后,人們發現日產的現狀遠比表面看起來復雜。國外分析師普遍認為,日產并未走向沒落,內部人士對新管理團隊的初步動作也持樂觀態度。透過財報數字,更值得關注的是日產為2026財年翻身所做的準備,包括提前清理資產、輕裝上陣的策略。
汽車制造商想要徹底退出市場并非易事,日產擁有的資源令初創企業和行業新進入者垂涎。其遍布全球的成熟經銷商網絡、制造體系和工廠設施,以及數十年積累的品牌影響力和經典車型,如軒逸、奇駿、Z系列和GT-R跑車,都是其寶貴的財富。
探究日產凈利潤下滑的真正原因,資產減值成為關鍵因素。這實際上是對公司資產價值的重新評估,并不會對日常運營、現金流和整體財務狀況造成實質性影響。反而,這種“全面體檢”有助于日產更準確地了解自身資產的真實價值。
在資金流動性方面,日產底氣十足。擁有3.5萬億日元(包括2.2萬億日元現金和1.3萬億日元汽車金融應收賬款),以及2.1萬億日元的未使用信用額度,這些資金儲備足以擊碎“陷入困境”和“瀕臨破產”的謠言。
日產的資產減值多涉及非現金項目,如海外閑置產能評估、歷史項目資產核銷和研發管線重估等。這實際上是日產主動清理低效投資,解決資產結構中的模糊地帶,實現輕裝上陣。
盡管面臨挑戰,但日產的基本面依然穩固。2024財年,全球銷量達到324萬輛,與上一財年基本持平,凈銷售額為12.98萬億日元,較2023年還有所增長。在雷諾-三菱聯盟中,日產依然穩坐全球第四大汽車集團的寶座,僅次于豐田、大眾和現代集團。
更2024財年第四季度,日產公司的自由現金流已實現由負轉正。這些數據充分證明了日產的運營抗壓能力和資金儲備實力遠超市場悲觀預期。
面對新能源轉型帶來的成本攀升和市場波動,日產沒有選擇被動應對,而是主動出擊,推出了“Re:Nissan”計劃。這一計劃旨在重塑利潤增長模型,謀求企業的長遠健康發展。新管理層以破釜沉舟的決心,重新審視企業目標,對關鍵舉措進行地毯式審查,并制定出一套組合拳,力求實現企業的強勁復蘇。
按照規劃,2024至2027財年,日產將從全球裁員、工廠整合、研發重構三大方向發力,立志削減5000億日元成本。為保障計劃高效落地,日產成立了直屬CEO的“轉型辦公室”,由300名精英組成,擁有獨立決策權,成為推動“技術+經營一體化重構”的核心力量。
日產掌舵人伊萬·埃斯皮諾薩態度堅決,他表示:“面對2024財年的艱難局面、不斷高企的變動成本,以及充滿不確定性的市場環境,我們必須爭分奪秒提升自我,擺脫對銷量的過度依賴,實現穩定盈利。‘Re:Nissan’計劃明確了我們的行動綱領,全體員工正齊心協力,志在2026財年讓企業重回盈利軌道。”
日產的轉型之路嚴守財務紀律,摒棄追求短期爆款的投機思維,轉而以優化存量資產結構為根基。不盲目依賴市場波動帶來的機會,而是將組織效率提升作為發展的定海神針。所有改革舉措都圍繞現金流展開,穩扎穩打,為未來的增量發展筑牢根基。
在中國市場,日產也有了新的謀劃,將其定位為產品定義與出口的戰略核心區域。未來,日產將推出更多具有競爭優勢的車型,遠銷歐洲、中東、印度等多個地區,有望成為日產盈利增長的新引擎。
不同于其他頭部車企大力打造“科技概念”的宣傳策略,日產此輪改革更注重務實的“盈利模式再造”。不盲目追求爆款車型或營銷概念,而是將發展根基牢牢扎在財務穩健與組織優化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