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貴安新區長江汽車有限公司產業園內,一場別開生面的“暴雨洗禮”正在進行。幾輛電動重卡矗立在密集的雨幕中,車燈堅定不移,這是它們生產流程中必經的密封性測試——淋雨試驗。
產品經理宋慶猛自豪地介紹,這些重卡搭載了第二代雙電機驅動系統,峰值功率高達510千瓦,爬坡能力比行業平均水平高出50%。這不僅解決了山區重載運輸中的“坡道后溜”難題,也讓貴州牌重卡成為北京重卡之外,唯一以省級名稱命名的汽車品牌,并以每年兩次迭代的速度,在山區運輸技術領域獨樹一幟。
在貴州忠輝的生產線上,新能源觀光車正轟鳴而出,它們代表了貴州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又一新動向。而在開陽縣永溫鎮的新能源材料產業園區,磷化開泰六氟磷酸鋰生產線正在進行技術改造,固態原料通過自動投料系統精準投放,大大提升了生產效率。技改完成后,單車間的反應、合成產能將從每年2500噸躍升至7500噸,產品物耗也達到了行業領先水平。
在貴陽,吉利汽車的制造基地同樣熱鬧非凡。銀河E5,這款基于GEA全球智能新能源架構打造的量產車,不僅整車組裝和電池包組裝均在貴陽完成,還成為了貴陽吉利汽車制造基地投產的首款純電車型。自去年8月上市以來,銀河E5的產銷均已突破14萬輛,每小時能下線45臺車,展現出了強勁的“貴州造”實力。
銀河E5的成功,不僅帶動了新能源產業鏈的崛起,還吸引了43家上游企業落戶貴陽,涵蓋了電池、座椅、制動系統等關鍵零部件。其中,貴陽地通汽車部件有限公司就位于吉利整車工廠附近,主要專注于車身金屬結構件、車身框架結構件、底盤構件的設計研發和制造,隨著銀河E5的銷量上漲,其訂單量也隨之增加。
在遵義市新蒲新區,新能源產業的集群效應更加顯著。工地上,防扎輪胎與電機鐵芯項目共享物流通道,生物碳基電池基地與釩液流儲能工廠隔街相望,未來這里將形成從輪胎、電機到儲能系統的“三公里配套圈”。這一切,都離不開“電動貴州”政策的推動。
為了助推新能源產業的發展,貴州省成立了新能源電池及材料產業發展工作專班,實施“一企一策”服務,設立了貴州新動能產業發展基金,并出臺了多項政策措施。這些政策的紅利,正轉化為新能源造車的新勢能。一季度,全省新能源汽車產量達到了5.33萬輛,汽車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了115.3%,新能源電池及材料產業也有所回暖。
然而,貴州新能源產業的發展也面臨著一些挑戰。貴州大學西部現代化研究院常務副院長伍國勇指出,雖然貴州依托磷鋰資源稟賦,在磷酸鐵鋰電池材料基地建設上有了一定的競爭優勢,并形成了貴陽、貴安雙核整車制造集群,但當前整車企業以代工為主,本土品牌溢價不足,市場也主要集中在西南地區。因此,全省需要加強構建“產業品牌+產品品牌”雙輪矩陣,輸出智能網聯解決方案,培育幾家“鏈主”企業,形成“技術輸出+品牌輸出”的產業升級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