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屆嶺南青年考古論壇近日在廣州圓滿落幕,此次盛會由暨南大學文學院歷史學系攜手廣東省博物館、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及深圳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共同舉辦。論壇吸引了來自嶺南、江浙及北方地區的眾多專家和青年學者,共同探討城市考古的新發現、理論與實踐以及歷史城市地理等前沿議題。
作為論壇的主持人,暨南大學教授熊增瓏指出,此次論壇通過跨學科的研究視角,展示了豐富的考古成果,為探索古代城市文明和推動文化遺產保護開辟了新的學術道路。自2022年首屆舉辦以來,論壇已逐步聚焦于嶺南史前考古、秦漢考古、嶺南的“夏商周”以及城市考古等多個主題,為青年學者搭建了一個全面而系統的研究平臺,對學科人才培養和深入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論壇開幕式于24日上午在暨南大學石牌校區圖書館一樓學術報告廳舉行,出席嘉賓包括暨南大學文學院院長李云飛、廣州市文化廣電旅游局文物保護與考古處處長鄭小爐、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張強祿、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劉瑞等多位重量級嘉賓。李云飛在致辭中表示,論壇已成功舉辦三屆,影響力逐年提升,已成為備受矚目的學術品牌。
在接下來的議程中,23位青年學者圍繞嶺南、江浙及其他地區的城市考古新發現,就城市格局演變、建筑技術、水利設施及文化遺產保護等話題進行了深入的分享與交流。來自中山大學、廈門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等單位的百余名學者參與了全天的論壇活動。
其中,廣西文物保護與考古研究所的李天月分享了桂林恭城牛路沖遺址的最新進展,該遺址發現了大量柱洞和灰坑遺跡,出土了石器、夾砂陶和炭化稻米等新石器時代晚期至商代的遺物,揭露的城墻和壕溝屬于商代早期,是嶺南地區目前發現的最早城址,也是唯一的商時期城址。
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的饒晨則介紹了小馬站-流水井古城遺址的發掘和研究情況,指出該遺址地層堆積深厚、遺物豐富、建筑基址密集且沿用時間長,特征表明其一直處于廣州古城的核心區域。暨南大學的黃雨欣從歷史地理學的角度出發,認為該遺址發現的宋代木堤遺跡為探討唐宋時期西關城墻水域與陸域的交界問題提供了重要線索。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付建分享了秦始皇帝陵外城東門遺址的考古發現,試圖通過地理地貌和不同柱網系統的研究,了解古人的營建思路。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的張今在研究中提到,山川形勢對城市格局有著重要影響,并結合考古發現分析了清代景德鎮移民對信仰建筑和會館街區的塑造作用。常州市考古研究所的鄭鐸則展示了江蘇常州茭蒲巷遺址的考古發掘成果,揭示了江南運河城市的興起與發展脈絡。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劉瑞對論壇給予了高度評價,認為其影響力已超越嶺南地區,擴展到更廣泛的區域。他點評了多個考古項目,特別提到廣西牛路沖遺址作為商時期城址,其潛在的“劃時代意義”令人期待;廣州小馬站-流水井古城遺址的發掘或可揭示更多關于廣州城市發展的重要線索;廣州高崗遺址的南越國建筑遺存與南越國宮署遺址同等重要。
劉瑞還指出,不同歷史時期的考古工作都至關重要,不應局限于“古不考三代以下”的傳統觀念。在“考古前置”的背景下,城市考古配合基建時,應盡可能詳盡細致,以避免未來出現知識和歷史的斷層。他特別強調了南方考古中水利的重要性,水井的出現往往意味著人類活動的存在。
論壇結束后,與會代表還參觀了位于廣州市越秀區的小馬站-流水井古城遺址及南越國宮署遺址。熊增瓏教授在接受采訪時表示,此次論壇的亮點包括聚焦城市考古、提供比較研究視野、探討城市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利用以及強調多學科協作的重要性。他認為,城市考古不僅是考古學的研究對象,也是建筑學、城市規劃學、歷史地理學等多學科交叉研究的熱點,多學科協作將助力城市考古的不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