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4財年,全球汽車行業的電動化浪潮對日系車企造成了顯著沖擊,豐田、本田和日產這三大巨頭均面臨盈利下滑的嚴峻挑戰,迫使它們不得不加速推進電動化與智能化轉型步伐。
盡管豐田以48.03萬億日元的營收穩居全球車企利潤榜首,同比增長6.5%,但其凈利潤卻同比微降3.6%至4.77萬億日元。值得注意的是,豐田在日本本土市場的營業利潤減少了3275億日元,中國市場縮水1148億日元,北美市場更是暴跌4205億日元。這些數據背后,透露出豐田在全球各大市場均面臨不小的壓力。
本田的財務狀況則更為嚴峻。盡管其全年營收達到21.69萬億日元,同比增長6.2%,但凈利潤卻同比驟降24.5%至8358.4億日元。尤其是第四季度,單季凈利同比暴跌87%,顯示出本田在電動化轉型過程中遇到的巨大挑戰。
相比之下,日產的處境更為艱難。2024財年,日產凈虧損高達6709億日元,同比下滑257.3%,創下歷史第三大年度虧損。日產在中國和美國市場的銷量均大幅下滑,公司賬上的現金僅能支撐生產線12個月,迫使日產不得不采取一系列自救措施。
面對盈利和銷量雙重壓力,日系車企三強開始加速擁抱中國先進的電氣和智能技術,紛紛推出全新電動車型。豐田推出了廣汽豐田鉑智3X等電動車型,本田則推出了東風本田S7和廣汽本田P7等車型,日產也推出了N7等純電車型,試圖以差異化技術突圍。
然而,日系車企在電動化轉型過程中并非一帆風順。豐田長期堅持多條技術路線并行,對純電動車并不積極,導致其在純電動車領域的市場份額增長緩慢。本田和日產則在轉型步伐和技術路線上搖擺不定,錯失了不少市場機遇。
本田汽車首席執行官三部敏宏表示,各國關稅政策對業務影響巨大,且經常修訂,導致公司很難制定前景規劃。本田已推遲在加拿大的電動車超級項目,并計劃逐步將部分生產轉移到美國。預計新一財年,關稅將對營業利潤造成6500億日元的打擊。
日產則采取了更為激進的自救措施。在宣布與本田合并計劃失敗后,日產宣布將進一步裁員約1.1萬人,占其全球員工總數的15%,并計劃關閉多個海外工廠。日產希望通過這一系列舉措,在下一財年實現汽車業務營業利潤和自由現金流轉正。
在電動化轉型的壓力下,日系車企開始加大在電池、氫能、軟件等領域的投資。豐田在2024財年投資了7450億日元用于相關領域的發展,本田則計劃到2030財年前投入約10萬億日元資源推進電動化轉型。日產也在加速固態電池研發,試圖以差異化技術突圍。
然而,新能源轉型對日系車企來說仍是一場背水一戰。在全球汽車市場邁向電動化時代的背景下,日系車企能否復制當年“精益生產”的奇跡,在智能化領域實現“后發制人”,仍需時間給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