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2025年春天的腳步悄然而至,新能源汽車行業卻意外遭遇了市場的寒流。自去年下半年新能源滲透率一舉突破50%大關后,今年一季度這一數據卻猛然下滑至41.2%,引發了業界的廣泛關注。
回顧去年,新能源市場的表現曾一度令人振奮。去年4月上半月,新能源汽車的零售與批發滲透率均突破了50%,“買燃油車成為少數派”的話題更是一度沖上熱搜。同年7月,新能源滲透率首次過半,這一里程碑式的成就似乎預示著車市新時代的到來,接力棒已然交接。
為了在這場新能源革命中搶占先機,無論是行動稍顯遲緩的合資企業,還是早已布局的新勢力品牌,都紛紛加大了對新能源市場的投入。據統計,僅在過去的四個月里,就有近百款新車涌入市場,最繁忙的時候,甚至有近10家汽車品牌在同一天舉辦新車發布會,其中新能源車型占據了絕對的主導地位。
然而,當我們將目光投向十個月后的今天,不難發現,盡管車企們在新能源汽車領域展開了激烈的攻勢,但新能源滲透率在去年8月達到53.9%的峰值后,卻經歷了連續五個月的回落,2024年的最終數據定格在了47.6%。
經過幾年的迅猛發展,新能源汽車的增速已明顯放緩。在跨越與回落的反復之間,其滲透率始終難以真正跨越那條象征時代交替的紅線。顯然,新能源汽車與燃油車之間的較量,已經進入了技術與需求的持久拉鋸戰階段。
自2015年新能源汽車市場占有率突破1%以來,這個行業便按下了加速鍵。以北汽、特斯拉為先鋒,新能源汽車向燃油車發起了猛烈的進攻。隨后,比亞迪接過北汽手中的旗幟,蔚來、理想、小鵬等新勢力的加入,更是極大地增強了新能源陣營的實力。他們兵分三路,純電、插混、增程齊頭并進,向燃油車構筑的百年防線發起了沖擊。
2020年,我國新能源乘用車市場滲透率僅為6.18%。但隨著特斯拉、蔚小理等車型的銷量上升,以及歐拉R1、五菱宏光MINIEV等微型車的上市,新能源乘用車在政策驅動轉向市場主導后,市場滲透率以驚人的速度攀升。從2021年的15%,到2022年的28%,再到后來的36%、48%,新能源車的增速超乎想象。
在這場新能源的狂潮中,自主品牌、合資車企、傳統豪華品牌等各路英雄紛紛入局,為新能源的攻城拔寨推波助瀾。極氪、銀河、深藍、阿維塔、嵐圖、極狐、智己、埃安等品牌如雨后春筍般涌現,搶占新能源市場;合資車企也推出適應中國用戶習慣的新能源車型;傳統豪華品牌更是敞開懷抱,加速擁抱新能源。
然而,盡管全行業都在加大投入,但新能源市場的表現卻并未如預期般強勁。新能源滲透率在達到峰值后連續回落,今年1月,燃油車的份額更是逆勢反彈至58.5%。此后,新能源汽車與燃油車之間的拉鋸戰持續上演。4月,新能源車廠商批發滲透率和零售滲透率分別為51.7%和51.5%,仍在50%的平臺期徘徊。
從技術周期來看,過去20年的新能源滲透率曲線呈現出“指數級爆發”的特征。但這種爆發更多依賴于政策驅動和早期嘗鮮者的紅利。隨著市場的深入,技術不成熟所掩蓋的矛盾逐漸暴露。根據《2025麥肯錫中國汽車消費者洞察》顯示,2024年有超過30%的純電車主表示后悔,計劃換車時回歸燃油陣營。這種“反悔率”揭示了新能源技術尚未完全跨越實用門檻的現實。
以電池為例,盡管寧德時代推出了在零下10℃環境下15分鐘快充至80%的第二代神行超充電池,但最新研究顯示,頻繁使用120kW以上超充的電池,循環壽命較慢充縮短40%。這意味著,續航與壽命的“蹺蹺板效應”仍未解決,消費者對于充電快、跑得久、壽命長、成本低的需求仍然無法得到滿足。
隨著市場進入大眾消費階段,消費者對續航焦慮、補能效率、保值率等問題的敏感度顯著提升。新能源滲透剩下的50%用戶更為謹慎的購買習慣,也制約了新能源滲透率的進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