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能源汽車領域傳來重磅消息,哪吒汽車的母公司合眾新能源汽車正面臨一場前所未有的內部動蕩。據多方消息透露,公司的國有投資方股東正計劃發起一場董事會動議,目標直指公司創始人方運舟,意圖罷免其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的職務。這一潛在的變動不僅關乎方運舟個人的職業生涯,更將深刻影響這家累計虧損超過183億元的新能源車企的未來命運。
方運舟,作為哪吒汽車的創始人和靈魂核心,自2014年合眾新能源成立以來,一直擔任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同時肩負董事長與CEO的重任。他通過直接或間接方式持有公司相當數量的股份,一度是公司的實際控制人。然而,隨著哪吒汽車近年來財務狀況的持續惡化,國資股東的態度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從最初的支持轉變為現在的“逼宮”。
此次控制權之爭中,國資股東的態度異常堅決。除了計劃罷免方運舟外,甚至有國資背景的股東提出推動合眾汽車進入破產重組程序。這種“雙管齊下”的策略反映出國有資本對哪吒汽車現狀的極度不滿,已不滿足于簡單的管理層調整,而是尋求對公司進行更徹底的改革。業內人士透露,國資股東認為方運舟的經營策略存在重大失誤,導致公司錯失發展良機,現在必須進行根本性變革。
這場控制權之爭的特殊性在于,它發生在中國新能源汽車行業競爭異常激烈的關鍵時期。哪吒汽車自創立之初就引入了國有資本作為重要股東,這種混合所有制結構曾被視為公司的獨特優勢。然而,當企業經營陷入困境時,不同背景股東之間的理念差異和利益沖突被放大。國資股東更注重風險控制和長期穩定,而創始人團隊則傾向于采取更為激進的擴張策略。這種根本性分歧最終引發了當前的控制權爭奪。
從法律層面來看,罷免上市公司董事長需要經過董事會決議,并通常需要獲得三分之二以上董事的支持。盡管目前尚不清楚合眾新能源董事會中各派勢力的具體情況,但考慮到國資股東聯合推動的態勢,方運舟面臨的壓力可想而知。如果罷免動議最終通過,這將是繼原CEO張勇離職后,哪吒汽車經歷的又一次重大人事變動,也意味著方運舟將徹底失去對這家由他親手創辦企業的控制權。
哪吒汽車近年來的財務狀況惡化趨勢明顯,這是國資股東決定介入并尋求管理層變更的核心原因。數據顯示,從2021年至2025年,哪吒汽車累計虧損超過183億元,資產負債率從2023年的68%急劇攀升至2025年的217%。如此高的負債率不僅遠超行業警戒線,也使公司面臨嚴重的資不抵債風險。相比之下,同期行業內較為健康的新能源車企資產負債率普遍維持在50%-70%區間,哪吒汽車的財務結構顯然已經失衡。
深入分析哪吒汽車的財務困境,供應鏈欠款問題尤為棘手。據知情人士透露,公司拖欠供應商的款項已超過60億元,這一巨額債務導致多家核心供應商采取極端措施。其中,動力電池巨頭寧德時代已選擇對哪吒汽車斷供,這對依賴外部電池供應的新能源車企來說無疑是沉重打擊。供應鏈斷裂的直接后果是生產停滯,目前哪吒汽車的國內工廠已處于停產狀態,這不僅影響了國內市場的交付能力,也嚴重波及海外業務。
面對嚴峻的財務狀況,哪吒汽車管理層曾嘗試多種自救措施,但效果有限。2024年底,公司將戰略重心轉向東南亞市場,并在泰國獲得21.5億元的授信額度。這一海外擴張策略本被視為轉機,但由于國內生產停滯,海外訂單難以按時交付,導致這一“救命稻草”未能發揮預期作用。同時,公司還進行了渠道體系調整,關閉直營店以縮減成本,僅保留經銷商門店,但這種節流措施對于緩解巨額虧損來說無疑是杯水車薪。
哪吒汽車的案例也折射出中國新能源汽車行業的一個普遍現象——資本與創始團隊的博弈。與蔚來、理想等由民營資本主導的新勢力不同,哪吒汽車自創立之初就采用了“國有資本+創業團隊”的混合所有制結構。這種結構在企業發展初期能夠提供穩定的資金支持和政策資源,但當企業陷入困境時,卻容易因理念差異而導致權力斗爭。如何平衡國有資本的監管要求與創業團隊的創新活力,仍是混合所有制企業需要面對的重要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