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新能源車逐漸普及,但不少新能源車主卻遇到了停車難題。近日,多位車主向本報反映,他們所在的小區、商超的智能立體停車設施拒絕新能源車停放,這讓車主們倍感無奈。
以慧谷金色家園二期為例,該小區的智能立體停車庫雖然解決了大量停車問題,但新能源車卻被拒之門外。小區大門內,一排看似普通的平房背后隱藏著多層地下立體停車空間,但新能源車車主卻只能眼巴巴地看著這些便利設施無法使用。門上醒目的提示牌寫著“本車庫禁止停放電動車”,下方還用更大字體標注“違者后果自負”。
據了解,慧谷金色家園二期的智能立體停車庫建于2005年,與小區同齡。隨著新能源車的普及,越來越多的車主遇到了停車難題。一位新能源車車主表示,去年他換了新能源車,原本以為隨著新能源車的增多,智能立體停車庫會改變禁停的規定,但現實卻讓他失望。
慧谷金色家園二期停車管理單位的工作人員表示,雖然車位有余,但禁止新能源車停放是無奈之舉。他們擔心新能源車在搬運入庫和停放期間存在消防安全隱患。由于車庫為封閉式結構,不支持人員進出,一旦發生火情,救援人員無法第一時間展開救援,這不僅會破壞車庫的建筑結構,還可能給其他車主帶來財產損失。
記者調查發現,慧谷金色家園二期的智能立體停車庫并非個例。在本市,類似的智能立體停車設施應用場景廣泛,但各停車管理單位對新能源車的態度不盡相同。有的單位擔心消防安全隱患,將新能源車拒之門外;有的單位則對新能源車持開放態度,但也會進行嚴格的車輛尺寸和重量檢查。
在地安門商場的智能立體停車庫門前,常能看到車主和管理人員一起目測車輛底盤高度。工作人員表示,由于車輛傳送過程中搬運器是從車下方伸進去的,所以對底盤高度有要求。即使新能源車符合限位要求,車輛底盤高度也在安全范圍內,但工作人員仍然拒絕新能源車進入。
記者走訪了一些停車管理單位、智能立體停車設施生產廠家和新能源車制造企業。各方都表現出只對自己的產品或管理有自信,對其他幾方不了解也沒信心的情形。對于新能源車停進智能立體停車庫的消防安全隱患,多家停車管理單位認為,搬運器會擠壓新能源車的電池,容易發生意外。但智能立體停車設施的生產廠家表示,搬運器的作用是固定車輛的四個輪子,而非托舉車輛底盤,之所以要嚴格限制底盤高度,正是為了不讓搬運器碰觸到底盤。
對于這一爭議,新能源車生產企業及有資質的車輛維修保養門店認為,電池固定螺絲松動并從底盤凸出、脫落的情況不可能發生。他們表示,新能源車的研發和生產遵循的是國家安全生產的相關標準要求,電池的安全性能得到了充分保障。
針對當前困局,有專家建議,交通、消防等各相關部門可以通過科學評估及業務指導,研判新能源車停入智能立體停車庫的風險情況,逐漸消除相關各方的顧慮與隔閡。同時,通過媒體的宣傳,引導社會各界對新能源車的安全問題有更全面的認知。在安全管理層面,可以嘗試逐步調整停車布局,例如設置應急處置區,以應對緊急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