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小米汽車SU7 Ultra的準車主們陷入了集體困擾。一位名為李陽的消費者向時代周報記者透露,他已經支付了定金,但現在決定放棄購買這款車。李陽表示:“我已經決定定別的車了,對這輛車失去了興趣。”
小米SU7 Ultra,這款在年后推出、起售價高達52.99萬元的性能跑車,曾吸引了眾多消費者的目光。然而,最近的風波讓一些車主和準車主們開始質疑起小米汽車的宣傳和誠信。
風波的源頭是小米SU7 Ultra的一個付費選裝功能——碳纖維雙風道前艙蓋。最初,小米汽車宣傳稱這一配置采用了空氣動力學設計,可實現前部空氣高效導流,并支持輪轂散熱。然而,5月初,有車主爆料稱,他們在做煙霧導流測試時,發現氣流并未形成有效導流。這一發現與小米汽車的官方宣傳大相徑庭。
面對車主們的質疑,小米汽車在5月7日發布聲明稱,碳纖維雙風道前艙蓋在滿足復刻外造型的需求之外,還提供了“部分氣流導出和輔助前艙散熱功能”。但這一解釋并未平息車主們的不滿,反而讓他們更加堅信小米汽車存在虛假宣傳的嫌疑。
隨后,多家媒體報道稱,全國多地的小米SU7 Ultra車主和準車主們開始聯合要求小米汽車無損退車。部分車主甚至委托律師啟動集體訴訟程序,要求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相關規定,主張退一賠三。然而,小米汽車方面并未提供退定方案或退還相應選裝費用,而是僅允許準車主在限定時間內更換配置,且更換后需要重新排隊提車。
李陽表示:“理論上現在小米汽車不允許退定,所以我只能選擇轉讓訂單,價格可以協商。”在多個網絡平臺上,可以看到許多轉讓小米SU7 Ultra訂單的帖子,甚至有網友表示愿意承擔數千元定金損失來轉讓車輛。
除了碳纖維雙風道前艙蓋的風波外,小米汽車還曾在3月底遭遇了一起嚴重的交通事故。一輛小米SU7在安徽某高速路段撞擊隔離帶水泥樁后失火,導致3名車內人員死亡。這一事件引發了公眾對小米汽車輔助駕駛技術的質疑和討論。
盡管小米汽車和雷軍在事后進行了回應,但事故調查結果至今仍未披露。這一事件無疑對小米汽車的聲譽和形象造成了不小的打擊。與此同時,小米汽車第二款車型YU7的上市也面臨諸多挑戰。盡管雷軍曾預告將在今年6-7月發布,但近期小米汽車的風波無疑給其上市前景蒙上了一層陰影。
對于小米汽車近期遭遇的風波,業界存在不同的看法。有分析人士認為,這些事件不會對小米汽車后續發展造成重大影響。然而,也有觀點認為市場對小米汽車期望過高,遇到事故和風波時失望也越大。這些風波無疑對小米汽車的股價和市場表現造成了不利影響。
從小米汽車工廠產能來看,小米YU7上市后也可能面臨產能挑戰。當前小米SU7系列交付周期在37周以上,小米SU7 Ultra交付周期在26周以上。盡管小米汽車二期工廠年中投產后整體產能將達到30萬輛,但這一數字或難滿足小米汽車全年35萬輛的銷量目標。
在這樣的背景下,小米YU7能否超越小米SU7的市場表現,成為了一個備受關注的問題。然而,無論如何,小米汽車都需要正視消費者的質疑和不滿,積極采取措施解決問題,才能贏得消費者的信任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