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華語樂壇的兩首歌曲——《跳樓機》由LIBI利比演唱,以及Cloud9的《新封建說唱2025》(作為對《中國新說唱2025》的Diss曲)在網絡上引發了廣泛討論。這兩首歌在社交媒體和電視綜藝中迅速走紅,卻也伴隨著一片質疑之聲,不少網友和樂評人直言:“這都能火?華語樂壇真的沒救了嗎?”
不可否認,《跳樓機》和Cloud9的Diss曲在商業層面取得了顯著成功。《跳樓機》在QQ音樂和網易云音樂兩大平臺上收藏量已超千萬,不僅在QQ音樂熱歌榜上連續在榜137期,還獲得了騰訊音樂榜的雙白金認證,同時在東南亞及港臺地區也廣受歡迎。這首歌在熱門音綜《天賜的聲音第六季》和《乘風2025》中被頻繁翻唱,甚至被網友戲稱為“專升本”之作,據透露,其發行不到半年已盈利4000萬。
Cloud9則憑借這首Diss曲從默默無聞一躍成為說唱圈的新星,被戲稱為“碾壓VaVa”的潛力新人,甚至得到了胡彥斌的認可,晉級新音綜《讓我來唱》。然而,盡管這兩首歌風格迥異,卻都遭受了“拉低大眾審美”、“快餐文化霸凌”等批評。
針對《跳樓機》,批評主要集中在歌詞的非主流、土味及“口水歌”屬性上,被指模仿周杰倫等歌手的風格,歌詞內容也被批評為“小學生水平”。Cloud9的Diss曲同樣被樂評人批評為“土、拉、質量差”,甚至有樂評人指出其融合了多位說唱歌手的風格,卻缺乏原創性。
盡管如此,這兩首歌的大火再次證明了算法時代,情緒共鳴是打造爆款的關鍵。它們或許在藝術層面有所欠缺,但精準捕捉并放大了大眾情緒,從而在短時間內迅速傳播。這種現象在2025年的華語樂壇屢見不鮮,成為流量神話的又一例證。
老牌歌手趙傳將網絡神曲的爆紅視為大眾選擇和社會現象,指出這些歌曲往往缺乏文學性和音樂敘事的邏輯性。知名作詞人劉卓輝也強調,歌詞的題材和表達同樣重要。然而,在短視頻快節奏的消費習慣下,為了迎合聽眾偏好,華語樂壇更傾向于推出情緒驅動的作品,導致大量作品在詞曲邏輯、音樂敘事上有所妥協。
在這樣的環境下,那些被貼上“短視頻神曲”或“下沉市場選擇”標簽的歌曲,反而借助大數據的東風實現了名利雙收。從《可可托海的牧羊人》到《小城夏天》,再到《愛如火》和《黑桃A》,這些歌曲在短視頻平臺的推動下,不僅獲得了廣泛的傳唱度,還被改編和翻唱,登上了更大的舞臺。
關于音樂審美的雅俗之分,在當下市場行為的博弈中顯得愈發模糊。音樂不僅是藝術表達,更是大眾情緒的反饋。從這個角度看,審美沒有高低之分,只有能否引起共鳴的差異。因此,不少音樂人不得不放棄雅俗不共賞的原則,轉而追求更廣泛的聽眾基礎。在《天賜的聲音第七季》中,王源、劉宇寧等歌手雖有意挑戰《跳樓機》,但最終因演唱難度而放棄,轉由張靚穎和王以太呈現出另一種風格的演繹。
在這個倍速的碎片化時代,能夠讓大眾耐心聽完并記住的歌曲,已經算是成功的“商品”。盡管有音樂人擔憂,只看數據、忽視影響力,音樂將失去靈魂,但現實是,大眾對此似乎并不太關心。在商業成功的光環下,我們不得不重新審視聽歌這件小事,思考音樂在當下的真正價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