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全球汽車制造商在選址海外產能基地時,愈發關注制造成本的變化,這一趨勢與美國關稅政策的調整緊密相關。一項由奧緯咨詢發布的研究揭示,德國正面臨全球汽車制造業中勞動力成本最高的挑戰,這一現狀正促使汽車制造商考慮將生產線外遷。
研究數據顯示,德國汽車制造商在每輛汽車上的勞動力支出高達3300美元,涵蓋工資、養老金及其他福利費用。部分車型在德國的生產成本甚至高出中國7800美元,凸顯了德國在全球汽車制造成本中的高位。
緊隨其后的是英國,其每輛汽車的勞動力制造成本為2333美元,意大利和法國則分別為2067美元和1569美元。這四個歐洲國家因較高的工資水平而位列汽車制造成本的前四名。
相比之下,美國的勞動力成本顯得較為親民,每輛車的成本為1314美元,排名第五。而位列第五名之后的國家,其成本更是低于1000美元。
中國在全球勞動力成本方面展現出顯著的競爭力,每輛車的勞動力成本僅為585美元。盡管不是成本最低的國家,但中國憑借其優質的汽車供應鏈和成本優勢,在全球市場中占據了一席之地。這也是中國汽車價格相較于歐美國家更為親民的重要原因。
還有一些國家的汽車制造成本更為低廉。例如,墨西哥的勞動力成本為305美元,羅馬尼亞為273美元,而摩洛哥更是以106美元的勞動力成本,成為全球汽車制造成本最低的國家之一。
奧緯咨詢德國負責人Fabian Brandt指出,德國汽車制造業的可持續性正面臨嚴峻考驗。過去十年間,德國本土的汽車產量已減少了超過四分之一,且這一趨勢預計還將持續。對于依賴大規模訂單的中型零部件供應商而言,高昂的成本壓力可能導致其退出市場或尋求海外轉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