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汽車評論界掀起了一場關于車評人責任邊界的熱烈討論,焦點人物是知名汽車博主陳震。事件的起因是,一些網友針對陳震過去推薦的車型——特別是威馬M7——提出質疑,認為在他推薦后,若廠家倒閉,車評人應承擔一定責任。這些網友指出,陳震自己開著法拉利和勞斯萊斯,卻向粉絲推薦威馬,暗示其推薦存在利益驅動或忽視風險。
面對網友的指責,陳震迅速作出回應,他反問網友:“誰買到我推薦的威馬M7量產車了?我承諾原價回購。而且,我也推薦過法拉利sf90和勞斯萊斯庫里南,你們為何不去買呢?我并沒有阻攔任何人?!边@番言論試圖澄清自己的立場,表明推薦車型是基于個人體驗和感受,而非刻意引導粉絲購買特定品牌。
然而,網友并未就此罷休,進一步質疑陳震是在“偷換概念”,認為廠家倒閉的事實使得原本的推薦變得不可接受。網友指出,如果威馬沒有倒閉,基于陳震的推薦,該車型很可能會吸引大量消費者。此時,陳震的回應被解讀為“嘴硬”,認為他在不同情境下會采取雙重標準。
為了平息爭議,陳震以極越汽車倒閉為例,深入剖析了車評人的角色與責任。他強調,百度作為極越汽車的股東,決定停止投資是基于財務審計發現的漏洞,而非基于車輛的駕駛體驗。陳震表示:“財務審計和車輛駕駛感受的分享,完全是兩碼事。如果我真能準確預測每家車企的經營狀況,我還需要試車嗎?我完全可以坐在家里當‘巴菲特·陳’。”
陳震的這一番話,既是對自己職業角色的定位,也是對網友質疑的直接回應。他試圖傳達的信息是,車評人的職責在于分享駕駛體驗,而非預測企業命運。車評人的推薦,應當被視為一種基于個人感受的參考,而非投資指南。
這場討論不僅引發了公眾對車評人職責的深入思考,也反映了消費者在面對汽車品牌選擇時,對于信息真實性和可靠性的高度關注。對于車評人來說,如何在提供有價值的信息與避免誤導消費者之間找到平衡點,成為了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那么,對于車評人推薦的車型,在廠商倒閉后,車評人究竟是否應該負責?這一問題的答案,或許需要我們從多個角度進行考量,包括車評人的專業角色、消費者的信息處理能力,以及市場環境的復雜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