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位汽車愛好者分享了他的試駕經歷,試駕車型為市面上某熱門增程式電動車。據他描述,剛從4S店駛出不足20公里,車輛的儀表盤便顯示出驚人的電耗數據——每百公里30千瓦時。這一數值立即引起了銷售人員的緊張反應,對方急忙以“新車尚未磨合”為由進行解釋,但這一說法并未能說服試駕者。
增程式電動車的概念,以其既能純電驅動又無需擔憂續航里程的優勢,一度被視為解決了電動汽車用戶的里程焦慮問題。然而,在實際應用中,為何增程式電動車制造商對“電耗”和“車重”這兩個話題避而不談?這或許是因為這兩個方面正是增程式電動車的軟肋所在。
增程式電動車的設計意味著它不僅要承載傳統燃油車的所有部件重量,還要額外負擔電池組和電動機的重量。理論上,增程式電動車的最佳配置應為1.0T高效發動機搭配30至40千瓦時的電池,但現實中,為了降低成本,國內多數廠商選擇了效率相對較低的自然吸氣發動機。
實際測試數據更是揭示了增程式電動車的一些不足。例如,某熱門增程式電動車從0加速至100公里/小時需要9.8秒,而同等價位的純電動汽車僅需6.5秒。在剎車測試中,該增程式電動車從100公里/小時減速至靜止需要42米,比競品純電動汽車多出近4米。在高速巡航增程模式下,其百公里油耗達到了8.5升,而同級別的傳統燃油車僅為6.2升。
然而,增程式電動車并非一無是處。對于那些居住在充電設施相對匱乏地區的人來說,增程式電動車確實提供了一種便捷的出行方式。一位居住在新疆的車主便分享了他的體驗,盡管在長途行駛中,增程器的噪音有時會令人感到煩躁,但在充電不便的環境下,增程式電動車仍然展現出了其獨特的優勢。
那么,誰才是增程式電動車的潛在買家呢?對于那些擁有固定車位且能安裝充電樁的家庭來說,純電動汽車無疑是一個更經濟的選擇。而對于經常需要長途出行,但又對傳統混合動力車型不夠滿意的人來說,增程式電動車或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但需要注意的是,增程式電動車通常車身較重,加速性能相對較弱,且油耗表現可能不如同級別的傳統燃油車。
曾幾何時,增程式電動車被視為電動化轉型過程中的一種過渡技術。然而,隨著快充技術和充電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這一過渡階段可能會比我們預想的更加短暫。未來,純電動汽車或將憑借其在性能、效率和環保方面的優勢,成為更多消費者的首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