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汽車行業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變革,這一切似乎都在驗證著蔚來創始人李斌四年前的一個大膽預言。那時,他提出“搞不明白為什么還有人買油車”的觀點,引起了廣泛爭議。如今,新能源車滲透率已突破50%,油車銷量逐漸下滑,李斌的言論似乎正逐步成為現實。
盡管新能源車的市場份額在不斷擴大,但油車的反擊也曾讓市場滲透率出現波動。2025年第一季度,新能源車的零售滲透率達到51.1%,銷量達到123.7萬輛,同比增長8.7%。然而,這一增長并非一帆風順。今年1月,滲透率一度下滑至38.37%,引發了關于油車反擊的討論。分析指出,這種波動與季節性購車需求、燃油車大幅降價以及政策推動下的新能源車增長等因素有關。
在技術進步方面,新能源車展現出了強大的“三叉戟”攻勢。純電、插混和增程式三大技術路線的全面發展,為新能源車市場注入了新的活力。純電車型如小米SU7 Ultra,續航突破800公里,充電10分鐘即可續航400公里;插混車型如比亞迪秦PLUS,虧電油耗低至4L/100km,售價更是下探至10萬元區間;增程式車型如理想L9,月銷突破萬臺,完美解決了續航焦慮問題。3秒級加速的普及、智能化水平的提升以及使用成本的降低,都使得新能源車在市場上更具競爭力。
值得注意的是,下沉市場正成為新能源車增長的新引擎。在縣鄉市場,充電便捷性得到了顯著提升,自建房安裝私樁的費用僅為2000元,且無需物業審批。經濟優勢也是新能源車在下沉市場受歡迎的原因之一,五菱宏光MINIEV的月度使用成本不足百元,與油車相比,省下的費用足以覆蓋一年保費。在縣城地區,新能源車已成為一種新身份的象征,蔚來ES8等車型已成為婚車車隊的新寵。
然而,油車并非沒有反擊之力。自主品牌在穩住燃油車市場的同時,也在新能源車市場取得了顯著增長,吉利、奇瑞等品牌的增長速度都超過了40%。相比之下,合資品牌則面臨著更大的困境,大眾和豐田的新能源滲透率不足5%,只能依靠降價來勉強維持市場份額。政策壓力也在推動著產業鏈的轉型,到2030年,公務車采購中新能源車的占比將不低于30%。
盡管新能源車市場發展迅速,但乘聯會仍呼吁“油電同權”,以避免對燃油車的不公平待遇。畢竟,燃油車仍然是我國汽車出口的主力軍,短期內無法完全替代。在這場變革中,油車并不會徹底消失,但其主導地位已經逐漸轉變,成為新能源車市場中的“配角”。
在這場由技術、政策和用戶需求共同推動的汽車行業變革中,我們看到了新能源車的崛起和油車的困境。然而,無論是新能源車還是油車,都有其存在的價值和意義。正如一位網友所說:“油車并非不好,而是時代已經改變。”這場變革不僅改變了我們的出行方式,更深刻地影響了我們對汽車行業的認知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