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津巴特瑞科技有限公司繁忙的生產車間內,一場關于動力電池“重生”的故事正在上演。這里,技術工匠與智能設備攜手,將一塊塊看似“退役”的電池重新賦予生命。
每天,工程裝備部PMC經理馬友維都忙碌在電池拆解的第一線。他的工作,是對電池組進行智能化拆解,檢測電壓、內阻,評估梯次價值,讓每一塊電池都能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在他的眼中,這些被送入車間的電池并非廢品,而是全身是寶的“資源”。
馬友維詳細介紹道,電池包中的鐵、鋁等金屬,以及銅箔、鋁箔等正負極材料,都可以進行再生循環。拆解后的部分通用結構件、電器件,甚至可以用于二手汽車的維修。經過破碎處理的電池,能夠產出黑粉、銅、鋁等有價物質,而這些黑粉經過再生提煉,還能制成電池級碳酸鋰等重要原料。他們的工作,就是要將“退役電池”的價值最大化。
隨著新能源汽車市場的蓬勃發展,電池回收拆解產業也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截至去年底,全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已達3140萬輛,占汽車總量的8.90%。新能源汽車的產銷量連續多年位居世界第一,電池回收拆解的市場規模也隨之不斷擴大。
馬友維在數碼電子、電池制造等行業積累了近20年的經驗,三年前,他毅然決然地轉向了電池回收拆解行業。他看中的,正是動力電池循環回收的廣闊前景。他認為,綠色、低碳、可持續是未來各行各業的重要發展方向,而安全高效的電池拆解回收技術,不僅能提升新能源汽車產業的資源利用率,還能顯著減少對環境的污染。
面對新能源汽車種類繁多、電池包工藝各異的挑戰,馬友維和他的同事們不斷學習新政策、新標準,努力提升自己的技能水平。他們積極創新,努力提升產線效率。在一次拆解過程中,馬友維發現標準的工具難以滿足電池箱體內部拆解的要求,于是他與同事聯合攻關,通過切焊改裝對拆解工具進行改造,成功解決了這一難題。
“現在,我們每小時能拆解三組半這樣的電池包,效率提升了75%左右。”馬友維自豪地說。他的小發明,為生產線帶來了大變化。
近年來,國家對新能源汽車廢舊動力電池綜合利用行業給予了大力支持,發布了一系列規范條件,為企業發展營造了良好的環境。這些政策不僅讓行業內的勞動者對未來更有信心,也激發了他們不斷學習和創新的熱情。
馬友維表示,他將繼續學習積累自動化免放電物理拆解、智能化設備維護以及PLC編程等領域的知識技能,讓“聰明的機器”更好地輔助技術工匠在“新賽道”上創造更大的價值。在他的眼中,電池拆解工這一職業,正隨著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普及而逐漸被更多人了解和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