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舉行的上海車展上,安波福中國展示了一系列前沿技術,涵蓋了端到端智能輔助駕駛、跨域融合數字基座以及AI座艙等解決方案。安波福中國總裁楊曉明在接受新京報貝殼財經專訪時透露,這些解決方案均已實現全面國產化,完全依托于國內供應鏈。
針對當前智能駕駛領域的發展態勢,楊曉明認為,行業正經歷從狂熱到理性的調整期,盡管近期熱度有所下降,但未來發展前景依然樂觀。安波福在持續深耕智能駕駛技術的同時,正積極推進國產化進程,并致力于助力中國車企拓展國際市場。
楊曉明指出,智能駕駛行業的降溫是市場回歸理性的必然結果。過去,行業對技術突破、政策法規及市場接受度的預估存在偏差,導致大量資源投入未能獲得預期回報,資本因此變得更加謹慎。同時,智能駕駛技術在關鍵領域如復雜場景決策算法和高可靠傳感器技術方面遭遇瓶頸,尚未取得重大突破。
然而,從長遠來看,智能駕駛技術所具備的安全、便捷和效率等優勢,仍然是交通出行領域的核心需求。隨著系統架構的不斷優化、算法的日益成熟以及成本的逐步降低,智能駕駛技術有望在未來突破現有應用限制,從高速公路、園區等特定場景向全場景延伸,最終實現從輔助駕駛到高度自動駕駛乃至無人駕駛的跨越。
楊曉明還強調,清晰明確的政策法規對智能駕駛技術的發展至關重要。這些政策不僅能為企業的研發、測試和商業化應用提供明確指導,減少不確定性,還能通過嚴格的安全標準和監管措施,促使企業更加注重技術的安全與可靠性,從而推動整個行業朝著更加有序、可持續的方向發展。
在談及安波福在中國市場的戰略時,楊曉明表示,公司堅持本土化戰略,積極響應中國汽車產業“自主可控”的發展趨勢,不斷加大研發投入,并積極推進核心物料的國產化。目前,銅材和塑料粒子等原材料的本地化率已經較高,而芯片等電子器件的國產化率也在過去兩年內實現了顯著提升。在軟件領域,安波福成立了多個中心,構建了本地數據采集、算法訓練和場景驗證的閉環體系。此次車展上展示的新一代智能汽車本地化解決方案,均能在國產供應鏈的基礎上實現100%國產化。
面對供應鏈波動帶來的挑戰,安波福采取了“全球資源調配+本土生態綁定”的雙軌策略,與智駕科技等本土企業建立合作關系,以增強自身的抗風險能力。
在助力中國車企實現全球化布局方面,楊曉明指出,“技術適配”和“數據合規”是中國車企出海面臨的兩大難題。安波福憑借對各地法律法規的深入了解,針對歐洲市場開發的高級輔助駕駛系統已經獲得歐盟認證,并提前預研新法規,幫助車企跨越技術與法規壁壘。同時,針對不同地區駕駛習慣和道路環境的差異,安波福的跨國團隊協助完成數據脫敏與認證,提供可復制的數據運營方案,助力車企在海外實現本土化落地。安波福的全球化數據管理體系緊跟行業趨勢,并在全球50個國家和地區布局制造基地,為中國車企出海提供穩定的產品供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