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德時代近期在電池技術領域取得了顯著進展,為新能源汽車行業帶來了新的突破。在探索固態電池之外,該公司還推出了兩項創新技術:自生成負極技術與電池雙核架構,這兩項技術有望在現有成本方案的基礎上,大幅提升車用驅動電池的性能。
自生成負極技術的核心在于突破傳統電池的能量密度限制。寧德時代科學家不再依賴石墨負極材料,而是通過讓鋰、鈉元素以金屬形式堆積在聚流體上,實現了電池體積密度躍升60%、重量能量密度提升50%的顯著效果。這意味著,在保持現有電池重量和體積不變的情況下,未來電動車的續航里程有望大幅提升近一半。該技術還能延長電池壽命,通過精準調控納米級界面層,提升離子傳導速度并減少活性離子的消耗,從而大幅提高電池的安全性和穩定性。
除了自生成負極技術,寧德時代還致力于將電池帶入“多核時代”。雙核架構是這一愿景的第一步,它意味著一個電池包內將容納兩組獨立能量區、兩種電池化學體系、兩種熱失控安全體系等。這種設計不僅提升了電動車驅動的連續性和安全性,還引入了航空航天領域的“雙冗余備份安全策略”。例如,在電池包受到外界碰撞時,立體桁架結構可以保護另一側電池,確保車輛在安全狀態下繼續行駛。
基于這兩大核心技術,寧德時代發布了三大全新的電池技術矩陣。其中,驍遙雙核電池讓增程系統告別了燃油。這一電池的設計原理類似于電腦雙顯卡,日常駕駛時使用性能較低的電池以提升效率,而在需要高性能時則切換至高性能電池。驍遙雙核電池內部采用三元電池+磷酸鐵鋰的雙核化學形態,使得配電量可突破180度,純電續航里程達到1500公里,滿足了長距離出行的需求。
寧德時代還推出了第二代神行超充電池,進一步升級了超充技術。這款磷酸鐵鋰電池擁有800公里長續航和峰值12C倍率超充速度,僅需15分鐘即可從5%充至80%電量。這一技術不僅大幅提升了補能速度,還提供了全溫域、全SOC區間的強勁動力,解決了北方地區用戶在冬季的新能源使用痛點問題。
在鈉離子電池領域,寧德時代同樣取得了突破。通過自生成負極技術,鈉新電池的能量密度提升了50%,與磷酸鐵鋰電池相當。同時,寧德時代還開發了高能SEI構建技術和低酸電解液技術,解決了鈉離子電池的穩定性和安全性問題。這一技術使得鈉新電池不僅滿足了“新國標”的極致安全要求,還實現了超長循環壽命和在各種嚴苛環境下的可靠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