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國最大的集裝箱樞紐菲力斯杜港,由中國企業自主研發的Q-Truck無人駕駛重卡正以高效穩定的作業表現,成為碼頭智能化升級的標志性場景。近日,隨著第二批車輛完成交付,這支由上海西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打造的無人駕駛車隊正式開啟規模化運營,標志著中國自動駕駛技術成功突破海外港口場景應用的關鍵瓶頸。
項目高級項目經理Benjamin Gaunt(Ben)在交付儀式上分享了技術落地的獨特經驗。這位2024年加入團隊的英國本地人笑稱:"現在同事們更愿意叫我‘英國通’而非‘老外’。"他透露,項目初期客戶對技術安全性和系統兼容性存在顧慮,為此中英團隊迅速組建聯合工作組,通過300余次場景測試和參數調優,最終實現自動駕駛系統與港口TOS(碼頭操作系統)的無縫對接。這種"技術+運營"的雙輪驅動模式,使車輛日均作業效率較傳統人工提升25%。
作為西井科技全球化戰略的重要支點,菲力斯杜港項目創造了多個行業第一:首次在歐洲港口實現無人駕駛重卡與自動化岸橋的協同作業,首次建立覆蓋全生命周期的AI運維體系。項目團隊開發的智能診斷平臺,可實時監測200余個車輛部件狀態,將故障響應時間縮短至15分鐘內。這種"本地化服務+全球化標準"的運營模式,已形成可復制的技術輸出范式。
在組織架構層面,西井科技構建了三維立體網絡:香港國際總部統籌全球資源,新加坡、迪拜等區域中心提供技術支持,英國本地團隊負責具體運營。這種布局使公司能快速響應不同市場的差異化需求。例如針對英國嚴苛的工況標準,研發團隊專門優化了車輛的涉水性能和低溫啟動模塊;為適應歐洲交通規則,重新設計了視覺識別系統的算法邏輯。
技術突破的背后是持續的研發投入。公司每年將營收的35%用于創新,在激光雷達融合、高精定位等核心技術領域已持有87項國際專利。其自主研發的Q-Pilot自動駕駛系統,通過模塊化設計可快速適配不同車型,這種技術延展性使產品能覆蓋從5噸到120噸的全譜系運輸場景。
隨著英國項目的深化,西井科技正加速構建智慧物流生態圈。除設立區域子公司外,還與劍橋大學、帝國理工學院等高校建立聯合實驗室,重點攻關車路協同和數字孿生技術。在曼徹斯特物流中心,其部署的智能調度系統已實現人、車、貨的動態最優匹配,使整體運輸成本下降18%。這種"技術輸出+生態共建"的模式,正在重塑全球供應鏈的競爭格局。
目前,西井科技的無人駕駛解決方案已在全球16個國家的38個物流樞紐落地,累計運營里程突破800萬公里。從泰國林查班港到阿聯酋哈利法港,從墨西哥曼薩尼約港到英國菲力斯杜港,這些閃爍著中國智慧的技術載體,正在編織一張覆蓋五大洲的智能物流網絡。每個節點的成功落地,都在為全球貿易的數字化轉型提供新范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