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存儲芯片市場價格持續攀升,引發了消費電子行業對供應鏈穩定性的廣泛關注。多位行業高管公開表示,內存成本上漲壓力已傳導至終端產品,手機、筆記本電腦等設備的生產成本面臨顯著提升。據分析,AI技術快速發展推動高帶寬存儲(HBM)需求激增,導致傳統DRAM顆粒產能被擠占,預計未來18個月內存儲器市場將維持強勁上行周期,終端產品價格或將被迫上調。

中芯國際聯合首席執行官趙海軍指出,汽車、消費電子等終端領域將同時面臨價格與供應雙重壓力。市場研究機構TrendForce據此下調2026年全球智能手機及筆記本電腦出貨量預期,從原先的年增長0.1%和1.7%分別修正為下降2%和2.4%。面對成本壓力,終端廠商開始調整產品策略,部分品牌計劃通過優化零部件配置平衡成本,其中顯示面板成為重點議價領域。
與存儲市場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顯示面板產業經過二十年發展已實現跨越式突破。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大陸顯示面板市場規模達3962億元,全球占比68.2%,在LCD領域形成絕對優勢。隨著OLED技術在移動設備和中尺寸IT產品中的加速滲透,天馬、京東方等企業投入超千億元布局高世代產線。其中天馬廈門TM18工廠投資480億元,建成全球最先進的第6代柔性AMOLED生產線之一。
技術突破帶動市場占有率持續提升。2025年上半年,中國廠商在全球AMOLED智能手機面板出貨量中占比達51.7%,較去年同期提高1個百分點。小米相關負責人透露,其國內銷售手機已全部采用國產屏幕,同時AMOLED與LCD面板形成互補格局——前者主導高端市場,后者在入門機型和維修市場保持穩定供應。這種技術迭代與產能擴張的雙重驅動,使中國面板廠商在成本談判中掌握更多主動權。
產業鏈協同創新成為突破關鍵。天馬微電子與OPPO聯合研發的"天工屏"搭載于Find系列新品,實現護眼、高刷新率等特性突破;一加與屏廠共創的"東方屏"則以顯示效果為核心競爭力。這種深度合作模式正在重構產業生態,天馬微電子總裁王磊表示,企業正從單一制造向"技術共生"轉型,通過聯合實驗室、上游材料研發等方式,推動Micro-LED等前沿技術布局。

成本優勢與供應鏈韌性形成雙重保障。行業分析顯示,盡管存儲漲價可能推高終端BOM成本5-7%,但面板產能擴張將抑制價格漲幅。某手機廠商負責人透露,2026年產品規劃中,低端機型可能通過屏幕降配降低成本,中端機型則根據市場反饋動態調整。這種靈活策略得益于國產面板的快速響應能力——武漢、廈門等研發制造基地形成的產業集群,使材料國產化率持續提升,進一步鞏固成本優勢。
深度協同模式正在改寫競爭規則。小米與天馬建立的聯合實驗室,從芯片架構到顯示模組進行全鏈路優化,實現技術降本與用戶體驗的平衡。這種"蘋果式"的供應鏈管理范式,在中國完整的消費電子生態中展現出獨特優勢。國際信息顯示學會(SID)全球下任主席嚴群認為,中國顯示產業已突破制造技術瓶頸,隨著產業鏈本土化協同深化,材料裝備領域的"卡脖子"問題將逐步解決,為沖擊高端市場奠定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