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六屆長三角國際文化產業博覽會的G60科創走廊(松江)專場活動中,一項引人矚目的文化科技融合成果正式亮相——以宋代名畫《蓮塘乳鴨圖》為藍本的人工智能藝術再造項目,通過前沿技術賦予傳統非遺全新的生命力。這一項目以6.66億個“數字組織點”重構畫作纖維結構,成為本屆文博會“科技賦能文化”的焦點案例。
作為南宋花鳥畫的巔峰之作,《蓮塘乳鴨圖》以極致寫實的筆觸和細膩的工藝聞名,現藏于上海博物館。其原作采用的緙絲技藝雖被譽為“織中圣品”,但“通經斷緯”的復雜手法長期依賴匠人口傳心授,難以形成標準化傳承體系。面對這一非遺保護難題,上海鼎天提花博物館團隊選擇以數字化手段突破瓶頸,讓千年技藝煥發新生。
項目負責人柴方軍帶領團隊運用人工智能深度學習技術,對畫作中的水波紋路、禽鳥絨羽、花卉形態等細節進行超精細解析。通過將傳統意匠圖無法量化的筆墨韻律轉化為可編程的織造參數,團隊構建起包含6.66億個組織點的“數字基因庫”。這一創新不僅突破了傳統織造對匠人經驗的依賴,更實現了從二維畫作到三維纖維藝術的維度跨越。
在織造環節,團隊采用五米一體工藝,通過1197個絲線色階精準還原墨色濃淡變化,最終以“以線作畫”的方式重現原作神韻。柴方軍特別強調:“這不是簡單的復制粘貼,而是通過AI引擎為傳統技藝注入數字靈魂,相當于創建了一份永不褪色的‘織造說明書’。”這種“算法+匠心”的模式,標志著非遺傳承正式進入智能化輔助時代。
作為G60科創走廊策源地,松江區近年來持續推動“文旅融合”與“科技賦能”雙輪驅動。此次項目不僅讓《蓮塘乳鴨圖》以纖維藝術形式重現輝煌,更探索出傳統技藝與現代科技深度融合的可行路徑。其衍生出的數字文創產品將打破博物館展柜的物理限制,使非遺真正融入日常生活場景。
創立上海鼎天提花博物館的鼎天時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長期致力于紡織技藝的數字化保護與創新轉化。企業通過智能織造與數字藝術領域的持續深耕,已形成“科技重塑傳統,設計激活文化”的獨特發展模式。此次突破性成果的持續展出,將進一步推動松江織造技藝從歷史遺產轉化為現代產業資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