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航天領域近期再次成為國際媒體焦點,此次關注點集中在谷神星一號火箭的發射失利事件及其后續進展。作為中國民營航天力量的代表,谷神星系列火箭的每一次任務都牽動著行業目光。盡管此次發射未能達成預期目標,但技術團隊通過快速定位問題根源,展現了航天工程中問題溯源與解決的典型范式。
根據星河動力公司2025年11月20日發布的詳細報告,本次發射失敗直接源于四級軌控發動機的異常關機。技術團隊確認,在火箭飛行末段,2500N軌控發動機的電磁閥控制電纜因長時間承受高溫熱輻射,導致聚四氟乙烯絕緣層發生不可逆失效。這一材料故障引發供電線路短路,最終迫使發動機提前終止工作,使得衛星未能進入預定軌道。值得關注的是,此次故障與2023年9月21日遙十一任務中因結構件裝配問題導致的失利屬于不同技術環節,凸顯了航天工程中多維度風險管控的復雜性。
盡管遭遇挫折,谷神星一號的技術基礎仍保持穩健。該火箭采用三級固體推進架構,基礎版本直徑1.4米、總長20米,起飛質量33噸,具備將300千克載荷送入500公里太陽同步軌道的能力。經過迭代升級后,其整流罩容積擴展至8.1立方米,支持多星組網發射需求。這種模塊化設計理念使其在商業航天市場展現出較強適應性,累計22次發射中僅出現兩次失利,技術成熟度已達國際同類產品水平。
在谷神星一號持續優化的同時,其升級型號谷神星二號正進入最終測試階段。這款采用固體-液體混合推進方案的新型火箭,起飛質量突破100噸大關,500公里近地軌道運載能力達1.6噸,太陽同步軌道運載效率較前代提升40%。技術團隊透露,其首飛任務"躍云津"已完成全系統演練,運載火箭徽章的發布標志著發射窗口期臨近。若按計劃于10月下旬實施首飛,該型號將成為中國中型運載火箭領域的重要補充。
行業目光同時聚焦于朱雀三號的可重復使用技術驗證。這款計劃在神舟二十一號載人任務后實施首飛的新型火箭,將嘗試完成中國航天史上首次軌道級火箭回收測試。其技術路徑與SpaceX獵鷹九號存在本質差異,采用垂直返回與橫向著陸的復合方案。若測試成功,中國將成為繼美國之后第二個掌握火箭回收技術的國家,單次發射成本有望降低60%以上。目前技術團隊已完成10次低空彈道測試,地面回收設施建設已進入最后調試階段。
中國航天2025年的發射日歷仍有多項關鍵任務待啟。天龍三號液體火箭已完成總裝測試,其700噸級推力發動機將刷新國內紀錄;長征十二號甲火箭則計劃實施中國首次海上平臺發射;力箭二號固體火箭則瞄準高密度發射市場需求,設計周轉周期僅7天。這些型號共同構成中國航天運輸系統的多層次布局,為空間站運營、深空探測等國家重大工程提供堅實保障。隨著朱雀三號首飛窗口臨近,全球航天界正密切關注中國在可重復使用技術領域的突破進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