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零售行業加速變革的當下,傳統商超巨頭大潤發正面臨前所未有的轉型壓力。作為中國超市TOP100榜單的常駐亞軍,這家曾經的行業標桿企業,在最新公布的財務數據中交出了一份并不理想的成績單:截至2025年9月的半年內,高鑫零售(大潤發母公司)營收同比下滑12.1%至305.02億元,凈虧損達1.27億元。這一數據背后,折射出傳統大賣場模式在消費升級浪潮中的困境。
面對業績下滑,新任管理層展現出強烈的改革決心。在11月的投資者會議上,高鑫零售主席華裕能宣布了一項雄心勃勃的三年計劃:投入資源對500家門店進行全面改造,同時構建"大超+中超+前置倉+會員店"的多業態矩陣。這一戰略調整標志著企業將從傳統的"目的地型大賣場"向"社區生活中心"轉型,重點服務三公里半徑內的消費群體。
改革的具體路徑已逐漸清晰。在門店改造方面,大潤發將打破傳統大賣場的"大而全"模式,將單店面積從原來的上萬平方米縮減至6000-7500平方米,SKU數量在三年內減半至8000-10000個。這種"瘦身"策略在已完成的3家華東門店和3家華南門店試點中初見成效——華東門店來客數實現雙位數增長,華南門店生鮮品類業績同比提升超20%。特別值得關注的是,新開業的江蘇昆山朝陽店和安徽無為店,通過優化動線設計和商品組合,將生鮮及加工品類銷售占比提升至30%以上。
供應鏈革新成為改革的重要抓手。今年9月啟動的自營豬肉全國聯采項目,通過"源頭直采+頭部聚焦"模式,使當月銷售量同比增長近20%,毛利率提升約4個百分點。這種以量換價的采購策略,不僅降低了運營成本,更驗證了單品突破帶動整體盈利的可能性。管理層透露,未來將把這一模式復制到禽、牛肉等品類,逐步構建全國聯采體系。
在數字化布局方面,前置倉戰略成為突破線上瓶頸的關鍵。目前已在6個城市布局11個前置倉,其中合肥新倉定位"微型智慧超市",提供6600個SKU和24小時配送服務。這種"大店帶小倉"的模式,既解決了即時零售的履約難題,又為吸引年輕客群提供了新觸點。數據顯示,B2C業務訂單量同比增長7.4%,但客單價下降的問題暴露出用戶運營的精細化不足。
自有品牌建設被視為構建差異化競爭力的重要手段。通過"超省"和"潤發甄選"的雙品牌戰略,企業試圖同時覆蓋性價比和品質升級兩大需求。目前自有品牌SKU近500個,但占比不足3%的銷售貢獻,與行業領先者30%的占比仍有巨大差距。這反映出品牌培育需要更長期的投入和更精準的市場定位。
值得關注的是,大潤發在低線市場的布局為其轉型贏得了寶貴的時間窗口。在501家門店中,75.8%位于三線及以下城市,這些地區的線下消費需求仍具韌性。加上119.58億元的現金儲備,企業有足夠資源支撐轉型陣痛期。但行業觀察者指出,前置倉領域的激烈競爭、自有品牌培育的長期性,以及傳統大賣場慣性思維的轉變,都將是改革必須跨越的障礙。
這場轉型戰役的成效已初現端倪。本財年計劃完成30家門店整店改造,下財年前將擴展至200家。江蘇昆山朝陽店等新一代門店的運營數據,為行業提供了可參考的改造樣本。但要將這些局部突破轉化為系統性優勢,大潤發還需要在商品力提升、運營效率優化和用戶價值挖掘等方面持續發力。在零售業格局深度調整的背景下,這家老牌商超的轉型之路,注定充滿挑戰與變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