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星物聯網作為物聯網領域的重要分支,近年來發展勢頭迅猛,產業鏈不斷優化升級,市場需求持續攀升,引發了各界的廣泛關注。眾多機構紛紛投身對衛星物聯網的研究,以期深入剖析其發展態勢與潛在價值。
市場研究機構Transforma Insights攜手美國全球星公司Globalstar,共同發布了《重新思考衛星物聯網》報告。該報告從頻譜戰略、網絡架構以及技術演進等多個維度,對衛星物聯網的市場機遇與局限性展開分析。無獨有偶,物聯網研究機構IoT Analytics也在今年6月發布《2025 - 2030年衛星物聯網市場報告》,通過對100多家相關供應商的調研,梳理出衛星物聯網的市場格局。這些研究成果均表明,盡管衛星物聯網備受矚目,但其落地之路并非坦途,需綜合考量諸多復雜因素。
從當前的應用需求來看,衛星物聯網的應用場景相對集中。在農業與環境監測領域,它為部署在偏遠農田或森林中的傳感器提供了有效支持,這些傳感器可精準測量土壤濕度、作物健康狀況、水位以及野生動物狀況等信息。海事與物流行業也借助衛星物聯網,實現對穿越海洋和人口稀少地區的船舶、集裝箱及各類資產的實時跟蹤。能源與公用事業方面,衛星連接成為監控關鍵基礎設施的有力手段,如石油鉆井平臺、管道、風電場和變電站等。在應急和人道主義行動中,衛星物聯網在地面基礎設施受損的災區發揮著關鍵作用,為態勢感知、資產跟蹤和援助協調提供可靠的連接保障。采礦、航空、遠程基礎設施管理和國防等領域,也有望借助衛星網絡實現更高效的管理與運營。值得一提的是,許多場景會采用蜂窩和衛星鏈路相結合的混合系統,以確保應用中的無縫可見性。
然而,不同應用場景對衛星連接的使用方式差異巨大。數據量、延遲、功耗和地理范圍等因素,都會對各類應用產生影響。因此,需仔細評估每個應用的特性,以確定合適的技術解決方案。同時,衛星物聯網供應商在協議設計、頻譜所有權和星座架構等方面也存在差異。要推動衛星物聯網實現高質量發展,需從多個維度進行綜合評估,明確不同衛星解決方案所適用的部署問題類型。
從需求和運營層面分析,衛星物聯網需從多方面進行考量。首先是覆蓋要求,部分應用場景需要全球衛星覆蓋,而另一些則僅在國家或地區邊界內運行。地面連接與衛星鏈路的聯合使用,會因地域特征的不同而影響供應商的選擇。部分運營商具備國際覆蓋能力,而另一些則依賴本地或共享分配。
其次是數據量問題,物聯網設備生成的數據量參差不齊。一些傳感器可能僅偶爾傳輸幾個字節的數據,而視頻或遠程信息處理系統則可能需要高帶寬支持。
延遲也是一個重要因素,不同場景對實時通信的需求各不相同。地球靜止軌道(GEO)衛星距離地球較遠,延遲約為數百毫秒;低地球軌道(LEO)衛星距離較近,延遲可達到約20毫秒。應用場景需根據自身延遲需求來選擇合適的衛星部署方案。
成本和復雜性同樣不容忽視,衛星物聯網的經濟性不僅取決于服務費用,還涉及硬件成本、集成工作和運營規模等因素。當前,硬件成本持續下降,頻譜效率不斷提升,為衛星物聯網覆蓋市場的擴大創造了有利條件。
能效方面,許多物聯網設備依靠電池或太陽能供電,因此低功耗協議至關重要。
從技術格局來看,衛星物聯網從業者和參與者正面臨關鍵的技術路線選擇,這將在未來數年決定市場格局。在標準選擇上,前期許多供應商開發了衛星通信專有協議,但這需要供應商自身構建強大的生態系統。目前,3GPP陣營推出的NTN標準受到更多供應商青睞,依托3GPP龐大的生態,降低了進入門檻。LoRa聯盟也推出LoRaWAN衛星通信標準,以發展自身生態。Transforma Insights認為,專有系統在超低功耗或以消息傳遞為中心的應用中表現出色,而基于統一標準的系統(如3GPP NTN)在與地面蜂窩網絡集成方面具有優勢。
消息傳輸的選擇也是技術格局中的重要一環。針對小型、不頻繁的數據包進行優化的協議,是資產跟蹤、計量和環境監測的理想選擇;而支持更高帶寬、基于IP的流量協議,則可滿足視頻或聯網車輛應用等寬帶需求,但需要更復雜和供能密集型硬件。
衛星和地面網絡的整合成為物聯網架構的重點。3GPP NTN標準將NB - IoT和5G NR等蜂窩技術擴展到衛星鏈路,允許同一芯片在兩種環境中運行,實現地面和衛星覆蓋之間的近乎無縫切換,特別適用于主要通過蜂窩網絡通信但需要衛星作為備份的應用。另一種模式使用網關,通過藍牙或LoRa等技術聚合來自本地設備的數據,并在地面覆蓋不可用時通過衛星將其傳輸到云端。各種方法各有利弊,從硬件角度看,NTN集成效率高,但不太適合功耗極度受限的設備;基于網關的系統對于集群部署靈活高效,但會增加延遲和潛在的單點故障。
頻譜情況同樣影響著衛星物聯網的發展,頻譜可用性決定了服務的運行地點和方式。國際電信聯盟負責全球頻譜協調,各國監管機構則頒發具體許可證。區域間頻率分配的差異增加了產品制造和應用部署的復雜性,通常需要多種設備變體。
軌道類型也是衛星物聯網設計中的關鍵因素。LEO系統靠近地球,可實現低延遲和高容量,但保持連續覆蓋需要大型星座,設備通常需要復雜的天線和電源管理。在實際應用中,采用LEO和GEO需權衡延遲要求、設備成本和總擁有成本之間的關系。
在市場運營方面,一些老牌廠商如Globalstar和銥星公司等擁有數十年的運營經驗。盡管3GPP NTN的實施尚處于早期階段,但已具備強大的生態基礎。對于企業而言,在技術創新和運營穩定性之間找到平衡至關重要。
IoT Analytics的報告指出,2024年衛星物聯網連接數為750萬個,占全球物聯網連接數188億的比例為0.04%,占全球蜂窩物聯網連接的0.17%。不過,衛星物聯網單個用戶月平均收入(ARPU值)在40至70美元之間,幾乎是蜂窩物聯網的15倍。2024年衛星物聯網相對于蜂窩物聯網的收入份額為3.8%,預計未來幾年將持續增長。
報告還發現,衛星物聯網供應商市場將進一步分散化。2024年之前,7家衛星物聯網運營商市場份額超過80%,但隨著星鏈、Skylo Technologies、Sateliot等公司的進入,市場競爭愈發激烈,市場格局將進一步分化。同時,63%的衛星物聯網運營商在低地球軌道(LEO)中擁有星座。LEO除連接優勢外,其星座在制造和發射方面還具有顯著的成本優勢。例如,英國衛星制造商OneWeb采用標準化大規模生產,每天可制造2顆輕型(147公斤)衛星;SpaceX通過可重復使用的火箭大幅降低發射費用,將成本降至每公斤3500美元以下。
盡管衛星物聯網解決了許多現有技術無法連接的問題,但預計其連接規模相對有限,在物聯網總連接數中的占比不高。雖然ARPU值較高,但大量廠商的涌入使這一賽道顯得“擁擠”。因此,未來衛星物聯網市場或將迎來一輪洗牌,部分連接數少、運營能力弱的廠商可能被淘汰。在此過程中,預計更多廠商會選擇3GPP NTN標準作為技術路線,借助其成熟的生態快速形成規模;同時,并購重組也將持續出現,此前已發生多次重大并購案例,近期Globalstar也有出售傳聞,已與SpaceX等展開談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