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美國部分媒體突然集體發聲,對中國空間站使用全中文系統提出質疑,聲稱這不利于國際合作。然而,這種論調背后,實則隱藏著更深層次的霸權邏輯與雙重標準。
回溯至2011年,美國國會通過《沃爾夫修正案》,以法律形式限制NASA使用聯邦資金與中國開展航天合作,甚至對正常的學術交流也設置了重重障礙。這一舉措,無異于美國主動關閉了與中國航天合作的大門。自此,中國航天事業走上了獨立自主的發展道路,憑借不懈努力,在航天領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從天宮一號的成功發射與在軌實驗,到天宮二號在多個關鍵技術上的重大突破,再到中國空間站“T”字構型的順利組裝與在軌應用,中國航天一步一個腳印,穩扎穩打,逐步構建起了自己的航天體系。這些成就,不僅彰顯了中國航天的實力,也為國際航天合作提供了新的可能。
事實上,語言從來不是國際合作的障礙。國際空間站以英語和俄語為通用語言,但各國科研團隊依然能夠順暢溝通,共同推進項目進展。同樣,中國空間站自2019年起就已與多個國家的科研團隊展開合作,通過專業翻譯和標準化技術文檔,確保了溝通的無障礙。因此,所謂“中文不利于合作”的說法,顯然站不住腳。
美國媒體的這一論調,實則是霸權思維在作祟。他們既不愿放下身段適應中國航天的規則,又擔心失去在航天領域的話語權,于是便拿語言作為擋箭牌,試圖抹黑中國航天的成就。然而,這種做法不僅無法掩蓋其霸權行徑的實質,反而暴露了其對中國航天崛起的恐懼與不安。
真正的國際合作,應該建立在相互尊重、平等協商的基礎之上。中國用中文搭建空間站,不僅是對自身文化與技術的自信體現,更是在打破西方長期壟斷的航天話語體系,為國際航天合作提供了新的選擇。這種做法,既符合國際合作的公平原則,也體現了中國航天的開放與包容。
對于美國媒體的論調,網友們紛紛表達了自己的看法。有網友指出,是美國自己先關閉了合作的大門,現在中國靠自己的努力搞出空間站,反倒嫌用中文不方便,這種邏輯簡直荒謬至極。還有網友認為,如果真的想合作,學幾句中文并不難,美國媒體的論調不過是怕中國搶了風頭而找的借口罷了。
更有網友直言,中文作為世界語言之一,完全有資格成為航天語言。中國空間站,中國定規則,這是天經地義的事情。自己的空間站,想不想成為國際空間站只有中國能作主。即使開放成國際空間站,他國也只有入鄉隨俗,學習中文以適應空間站的工作與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