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高海拔宇宙線觀測站“拉索”(LHAASO)再次取得重大突破,為解開宇宙線起源之謎提供了關鍵線索。最新研究顯示,由黑洞與伴星相互作用形成的微類星體具備強大的粒子加速能力,能夠將宇宙線加速至“膝”區及更高能量水平,這一發現為理解黑洞在宇宙線產生過程中的作用提供了重要觀測依據。
宇宙線是來自外太空的帶電粒子流,主要由各種原子核組成,被視為傳遞宇宙重大事件的“信使”。然而,這些高能粒子的起源長期困擾著科學界。在宇宙線能譜中,約3千萬億電子伏處存在一個顯著拐點,因形似人類膝蓋被稱為“膝”區。該區域標志著宇宙線數量急劇下降,此前科學家普遍認為超新星遺跡可能是主要加速源,但觀測數據表明其能量上限難以達到“膝”區要求。
研究團隊通過獨特觀測策略突破了這一瓶頸。由于帶電宇宙線在傳播中會受星際磁場偏轉,直接追蹤起源天體極為困難。但當宇宙線與星際物質碰撞時,會產生不帶電的高能伽馬射線,這些射線能夠沿直線傳播,成為定位加速源的“指紋”。通過分析這些伽馬射線信號,科學家得以反推宇宙線加速位置。
此次研究中,“拉索”首次探測到來自五個微類星體的超高能伽馬射線信號。這類特殊天體由雙星系統中的黑洞構成,黑洞在吞噬伴星物質過程中會形成吸積盤,同時將部分物質以接近光速的噴流形式噴射出去。精確測量顯示,產生這些伽馬射線的粒子能量恰好位于宇宙線能譜的“膝”區,證明微類星體具備將粒子加速至該能量的能力。
該成果已發表于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研究團隊由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牽頭,聯合多國科研機構共同完成。通過持續監測宇宙線及其次級產物,“拉索”正不斷改寫人類對宇宙高能現象的認知邊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