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家在太空探索領域取得新進展,一批模擬月壤燒結樣品完成太空“考驗”后順利返回地球。這批名為“月壤磚”的特殊材料,由中國載人空間站工程空間科學與應用項目支持,由華中科技大學國家數字建造中心首席科學家丁烈云院士團隊主導研發。
2024年11月15日,天舟八號貨運飛船搭載74塊月壤磚升空,開啟了一場為期三年的太空實驗。這些樣品被安置在中國空間站外,分別接受1年、2年和3年不同時長的空間環境暴露考驗。近日,首批完成1年暴露實驗的R5樣品單元已安全返回地面,經專業檢測確認狀態完好,其余樣品將繼續在太空接受更長時間的觀測。
月壤磚的研發源于月球基地建設的實際需求。科研團隊通過模擬真實月壤成分,采用特殊燒制工藝制成這種新型材料。實驗數據顯示,其抗壓強度達到普通紅磚和混凝土磚的3倍以上,且采用榫卯結構設計,便于未來在月球表面進行拼裝建造。這種創新結構不僅提升了材料穩定性,還為月球基地的模塊化建設提供了可行方案。
返回地面的樣品將進入詳細分析階段。科研人員將通過對比太空暴露前后的性能變化,系統研究空間環境對材料微觀結構的影響機制。這些數據將幫助科學家預測月壤磚在真實月球環境中的長期表現,為月球基地的原位資源利用提供關鍵技術支撐。目前,團隊已建立完整的分析流程,計劃從材料力學性能、化學穩定性等多個維度開展深入研究。
這項研究標志著我國在月球原位建造技術領域邁出重要一步。與傳統運輸建筑材料到月球的方案相比,利用月壤就地燒制建材可大幅降低建設成本。隨著后續實驗數據的積累,月壤磚有望成為未來月球基地建設的主力材料,為人類長期駐留月球奠定物質基礎。目前,研究團隊正與航天部門密切合作,優化材料配方和制備工藝,以適應不同月球區域的建造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