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9日,廣東省江門市迎來了一場備受矚目的科學盛會——江門中微子實驗(JUNO)裝置正式發布了其建成后的首個重大物理成果。這一由中國主導的國際合作項目,成功測量出描述中微子振蕩的兩個關鍵參數,其精度較以往實驗最高水平提升了1.5至1.8倍,標志著探測器關鍵性能指標全面達到或超越設計預期。
江門中微子實驗由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于2008年提出構想,歷經十余年的精心設計與建設,于今年8月26日正式投入運行。作為國際上首個建成的新一代超大規模、超高精度中微子實驗裝置,JUNO的誕生無疑為全球中微子研究領域注入了新的活力。
中微子,這一構成物質世界的基本粒子之一,因其質量極其微小且幾乎不與任何物質發生反應,而被形象地稱為“幽靈粒子”。然而,正是這種難以捉摸的特性,使得中微子在研究宇宙演化歷史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目前,測量中微子振蕩被認為是探測中微子質量最靈敏的方法。
JUNO合作組匯聚了來自17個國家和地區、75個科研機構的700多名研究人員,共同致力于這一基礎科學研究的國際合作項目。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副所長、JUNO合作組物理分析負責人溫良劍透露,通過對今年8月26日至11月2日的有效數據進行深入分析,合作組成功測量了兩個“太陽中微子振蕩參數”,實現了前所未有的精度提升。
中國科學院院士、江門中微子實驗項目經理王貽芳對實驗成果表示高度贊賞。他指出,JUNO能夠在短短兩個月內完成如此高精度的測量,充分證明了探測器的性能完全符合設計預期。這一前所未有的測量精度,不僅將加速確定中微子質量順序的進程,還將為檢驗三種中微子振蕩的框架提供有力支持,同時有望發現超出此框架的新物理現象。
在發布會上,JUNO機構委員會主席馬科斯·德拉科斯難掩激動之情。他表示:“看到這一全球努力達到這樣的里程碑,我感到非常自豪。JUNO的成功,不僅是中國科學家的智慧結晶,更是我們整個國際團隊投入和創造力的集中體現。”
此次發布會的成功舉辦,不僅展示了中國在國際合作方面的開放、合作、共贏理念,也為全球中微子研究領域樹立了新的標桿。隨著JUNO實驗的深入進行,我們有理由相信,更多關于中微子的奧秘將被逐步揭開,為人類探索宇宙的征程增添新的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