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斯克近日在社交平臺X上透露,隨著星艦技術的成熟,大規模部署太陽能驅動的人工智能衛星已成為可能。他強調,這是目前唯一具備每年部署1太瓦(1TW)人工智能算力潛力的方案。此前,谷歌曾宣布計劃在2029年前使用核能支持部分AI運營,馬斯克的表態被視為對這一構想的直接回應。他進一步指出,SpaceX計劃通過升級Starlink V3衛星,搭載高速激光鏈路,在太空構建數據中心網絡。
電力供應緊張正成為全球AI數據中心擴張的主要障礙。咨詢機構富事高咨詢預測,美國數據中心的能源需求將在2027年前增長近一倍,現有電網容量已難以滿足大型項目的接入需求。在此背景下,將數據中心遷移至太空的設想逐漸獲得科技行業關注。這種方案不僅能突破地球能源限制,還可利用太空環境實現更高效的冷卻與能源獲取。
美國初創公司StarCloud于11月2日完成重要技術驗證,其發射的試驗衛星搭載英偉達H100芯片與谷歌Gemini大模型,重量僅60公斤,卻能提供比現有太空運算設施高100倍的GPU算力。該公司計劃未來建設一座5吉瓦規模的軌道數據中心,配備超大型太陽能板與冷卻系統,衛星寬度與長度均達4公里。聯合創始人菲利普·約翰斯頓表示,太空數據中心無需依賴水資源冷卻,也不需要備用電池,其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僅為地面設施的十分之一,主要成本集中在發射環節。
谷歌同步推進的“捕日者”項目則提出更激進的技術路線。該項目計劃將張量處理單元(TPU)搭載于配備太陽能電池板的衛星上,利用太空持續光照條件實現發電效率提升八倍。谷歌正與Planet公司合作,計劃在2027年前發射多顆原型衛星進行硬件測試。若項目落地,這將成為全球首座商業化太空數據中心。
中國在該領域同樣取得突破性進展。2025年5月,國星宇航與之江實驗室聯合發射的全球首個太空計算衛星星座成功入軌。該星座包含12顆計算衛星,搭載80億參數的天基模型,可實現衛星數據在軌處理與推理,支持L0-L4級衛星數據實時分析。星座還具備異軌衛星激光接入與天文觀測能力,標志著中國在太空計算領域邁出關鍵一步。
行業分析指出,商業航天與AI計算的融合正在催生新的產業賽道。美國已部署超過1.4萬顆星鏈衛星,在俄烏沖突中展現戰略價值。有市場觀點認為,中國未來兩年將加速衛星發射計劃,商業航天有望成為繼AI芯片之后的下一個投資熱點。某券商會議紀要顯示,若錯過今年AI硬件行情,明年商業航天領域或迎來爆發式增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