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們的普遍認知中,月球表面凹凸不平這一常識,是近代科學發展的成果。通常認為,意大利科學家伽利略在17世紀初,用自己制造的現代天文望遠鏡,首次發現了月球表面有環形山、洼地和平原等特征。然而,一部唐朝古籍中的記載,卻將這一認知的時間大幅提前,引發了人們對月球奧秘的全新思考。
這部古籍名為《酉陽雜俎》,由唐朝的段成式所著。書中記載了一個發生在唐朝大和年間(公元827 - 835年)的奇特故事。當時,河南嵩山植被茂密,一位鄭姓官員的表弟與一位王秀才結伴游山。兩人在幽深峽谷中“捫蘿越澗”,不慎迷路,眼看天色漸晚,心中驚恐萬分。就在這時,他們聽到草叢中傳來鼾睡聲,撥開榛木一看,竟有一個身著潔白布衣的人,正枕著包裹呼呼大睡。
兩人壯著膽子上前問路,白衣人被再三叫醒后,極不情愿地坐起來,開口便說出了驚人的話語:“你們知道月亮是七寶合成的嗎?”不等兩人回應,他接著解釋:“月亮的形狀像球,你們看到的明暗斑駁,是因為它表面凹凸不平,明亮的地方是太陽光照在凸起部分的結果。”這番話在9世紀的唐朝,無疑是驚世駭俗的。
但白衣人的話還未說完,他指著天上的月亮繼續說道:“上面常有八萬二千戶人家在修理它,我就是其中之一。”說著,他打開當枕頭的包裹,里面放著斧頭和鑿子等“斤鑿數事”。他還拿出兩包“玉屑飯”遞給二人,稱吃了雖不能長生,但可保一生無疾。說完,白衣人指明了下山的路,便消失不見了。
仔細分析白衣人透露的信息,會發現其中蘊含著超前的天文認知。其一,月球是球體,這與現代科學認知相符;其二,月球本身不發光,靠反射太陽光,這也是正確的科學觀點;其三,月球表面凹凸不平,這一描述與后來伽利略的發現一致。要知道,《酉陽雜俎》成書于公元9世紀,比伽利略的發現早了700到900年,難道段成式真的擁有類似天文望遠鏡的工具?這實在令人費解。
白衣人所說的月亮是“七寶合成”,按照佛經《無量壽經》的記載,“七寶”指的是金、銀、琉璃、珊瑚、琥珀、硨磲、瑪瑙,這些都是稀有礦。這似乎暗示著月球并非普通的天體,而是一個巨大的“礦場”。
如果月球是礦場,那么“八萬二千戶”維修工以及他們包裹里的斧子和鑿子,就有了合理的解釋。這也讓我們聯想到中國古代著名的“玉斧修月”傳說。有人或許會質疑,月球上的環形山是隕石撞擊形成的。然而,科學家發現了一個詭異現象:月球上的環形山,不論大小,深度幾乎一致,大多在4到6公里之間。直徑160公里的巨坑和直徑10公里的彈坑,深度幾乎相同,這在自然界的隕石撞擊中幾乎是不可能的。于是,有人推測這些環形山很可能是人造的,或許是挖礦和運礦所形成的。
北宋文學家蘇軾也曾寫道:“從來修月手,合在廣寒宮。”這似乎表明,在北宋文人的認知里,“修理月亮”并非罕見之事。段成式博學強記,他所著的《酉陽雜俎》雖多詭怪不經之談,但也夾雜著一些遺文秘籍。這則唐朝的記載,或許并非簡單的志怪小說,而是一次真實的“第三類接觸”,它暗示著可能存在一個早已失落的“史前文明”,或者是一個地外文明的采礦基地。900年前,我們的祖先或許就已經對月球的奧秘有了獨特的洞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