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國載人航天領域迎來一場特殊的挑戰與應對。神舟二十號乘組原計劃于11月5日返回地面,然而在返程前夕,飛船疑似遭受微碎片撞擊,這一突發狀況給任務帶來了致命隱患,導致返回計劃不得不推遲。
經過詳細檢測,工作人員發現神舟二十號載人飛船的舷窗玻璃出現了細微裂紋,無法確保航天員乘組的絕對安全。無奈之下,我國做出安排,讓神舟二十號乘組乘坐神舟二十一號載人飛船返回地面,而神舟二十號飛船則留在空間站繼續開展相關試驗。
這一安排隨即引發了新的問題:神舟二十一號乘組的飛船被開走后,他們該如何返回地球?實際上,這無需擔憂,我國航天任務一直秉持“發一備一”的策略,也就是“滾動待命”。這意味著每次載人航天任務執行時,都會有一個完全相同的備份航天器在地面隨時待命,如同預備役部隊,一聲令下即可投入使用。所以,神舟二十一號乘組將乘坐神舟二十二號載人飛船返回。
接下來,神舟二十二號載人飛船如何前往太空又成了焦點。其搭乘的“班車”自然是我國載人航天工程專用的運載火箭——長征二號F遙二十二運載火箭,這早已準備就緒。但飛船升空后,誰來操控呢?若安排相應乘組前往空間站,空間站雖理論上可容納6名航天員,但這種“人滿為患”的狀態并非常態,而是任務交接時的過渡階段。在神舟二十三號任務前,理論上不適合再有新航天員入駐空間站。
其實,我國早已掌握自主交會對接技術,無需航天員操作,航天器就能自行對接到空間站。早在2011年,我國發射神舟八號任務時,就進行了無人對接驗證,這也是自楊利偉升空以來我國唯一一次無人的神舟飛船任務。這充分證明,我國具備讓載人飛船在無航天員情況下順利對接空間站的能力。
在平時,火箭上部分如電池、火工裝置等特殊零部件,因不適合長期待命,會被存放在庫房。一旦需要開展太空救援,航天工作者可隨時取出安裝使用。據4年前的報道,我國備用載人飛船最快僅需8.5天就能發射升空執行救援任務。如今4年過去,救援速度可能更快。不過,目前情況并不緊急,無需如此倉促行動。
雖然神舟二十二號載人飛船無需搭載航天員上天,但也不能空載。航天任務中的上行物資能力十分寶貴,浪費將造成巨大經濟損失。有媒體報道,神舟載人飛船單艘發射成本高達8.5億元人民幣,這還只是模糊估算,相關運營、發射、地面保障等費用是否包含尚未明確。若需額外計算,成本將更加高昂,因此絕不能讓飛船空船上行。
這種情況并非我國獨有,美國也曾面臨類似困境。去年,美國宇航員原本僅8天的太空任務,最終竟拖延了9個月才返回地面。原因之一便是他們沒有“發一備一”的應急預案,出現問題后只能臨時想辦法。當時他們雖有多個解決方案,如求助馬斯克的Space X公司,但因不想浪費運力,導致救援任務一再推遲。
為避免資源浪費,我國決定讓神舟二十二號飛船滿載貨物上行。這些貨物包括航天員的食品以及空間站的設施設備等。實際上,我國一直在對神舟載人飛船進行優化。此前報道顯示,神舟二十號載人飛船在研制過程中進行了優化,其上行載荷裝載空間比神舟十九號提升了20%。關于神舟二十二號飛船的載貨能力,目前雖無相關報道,但至少不會低于神舟二十號。
準備這些物資并非易事,除了采購,還需進行質量檢查、打包整理等工作。神舟二十二號飛船還要進行船箭產品測試等工作。待所有工作完成后,我國將選擇合適的發射窗口期,將神舟二十二號飛船送往空間站。神舟二十一號乘組預計將在太空逗留半年,因此飛船發射并不急切,我國會確保任務萬無一失后再安排發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