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豬產業競爭白熱化的當下,琪金集團創始人林其鑫用一場持續七年的全產業鏈布局,將榮昌豬從地方名種推向全國市場,年產值突破40億元大關。這位同時擔任全國人大代表的企業家,用實際行動詮釋了“產業報國”的深層內涵——既要守住農業文化遺產的基因庫,更要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民族品牌。
作為世界八大名豬之首、中國三大地方豬種代表,榮昌豬的品牌價值經評估達55.95億元。當行業普遍陷入“豬周期”價格戰時,林其鑫卻選擇了一條反周期道路:2018年非洲豬瘟肆虐期間,他逆勢投入數億元建設西南地區首個智能化榮昌豬保種場。這個設計存欄600頭能繁母豬、年產1.3萬頭仔豬的現代化基地,2022年成功獲評“國家生豬核心育種場”,為后續產業擴張奠定了種質基礎。
“真正的競爭優勢來自不可復制的資源。”林其鑫的產業邏輯始于對高端市場的精準洞察。數據顯示,中國高端豬肉市場年增速保持7%-9%,其中地方特色豬種細分領域增速超過15%。這種市場判斷支撐著榮昌豬的差異化定位——通過七年的價格監測發現,其市場售價始終穩定,幾乎未受行業波動影響。這種抗風險能力,在2019-2023年行業低谷期顯得尤為珍貴,盡管養殖板塊出現階段性虧損,但保種投入被視為戰略性長期投資。
在產業鏈整合層面,琪金集團構建了覆蓋“保種-養殖-加工-配送-銷售”的完整閉環。養殖端采用“自建基地+代養示范村”雙軌模式,在榮昌、武隆等地建成11個純種養殖基地,年出欄量達31萬頭,同時計劃發展200個聯合養豬示范村。加工環節依托兩家A級屠宰場,年處理生豬白條超5萬噸,配套的冷鏈物流體系確保產品48小時內直達終端。這種全鏈條控制使企業成本優勢凸顯,財務數據顯示其核心環節成本控制精度較行業平均水平提升18%。
創新性的“六統一”管理模式成為連接農戶與企業的紐帶。通過統一供種、供料、防疫、技術、回購和銷售,企業與農戶形成緊密利益共同體。這種模式不僅帶動了成渝沿線農戶增收,更創造出獨特的“以商養種”資金循環——璧山工廠與琪泰食品科技產業園的加工收益,持續反哺保種育種工作,形成短期現金流與長期價值的戰略平衡。
面對消費市場分化趨勢,林其鑫的渠道策略展現出精準的分層思維。線下網絡采用“商超樹品牌+社區做轉化”的組合拳:山姆、盒馬等高端渠道鎖定品質客群,重百、新世紀等本土商超覆蓋大眾市場,300余家社區專賣店則解決即時性消費需求。線上渠道構建“京東-天貓-抖音”鐵三角,未來還將布局淘寶閃購滿足即時零售需求。這種立體網絡使企業在重慶市場占有率突破30%,形成“三分天下有其一”的格局。
深加工轉型是突破鮮肉銷售瓶頸的關鍵戰役。企業聚焦餃子、包子、午餐肉、香腸四大品類打造爆款,深加工產品毛利率較鮮肉提升25-30個百分點。更值得關注的是全程可追溯體系建設,每塊豬肉都擁有“數字身份證”,消費者掃碼即可查看養殖、加工、運輸全流程信息。這種透明化策略在重慶市場贏得高度信任,復購率較行業平均水平高出40%。
技術研發層面,企業采取“自主+合作”雙輪驅動。自建研發團隊的同時,與重慶市畜牧科學院共建全產業發展研究院,引入表型測定、基因檢測等前沿技術。在種豬改良領域取得的突破,使榮昌豬的生長性能與肉質指標同步提升,單位養殖成本較外來白豬差距逐步縮小至18%。
品牌建設方面,企業正籌劃“數字媒體+央視平臺”的組合傳播策略。林其鑫坦言,當前榮昌豬的“知名度”與“美譽度”存在落差,需要通過精準營銷實現品牌躍升。成本控制仍是長期課題,企業設定2035年將單位養殖成本差距壓縮至15%以內的目標,這需要持續的育種優化和運營革新。
從街頭豬肉販到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掌門人,林其鑫的30年創業史與中國本土豬種振興緊密相連。他拒絕做大眾市場的追隨者,立志打造“豬中的華為”——既有華為的技術積淀,又具民族品牌的獨特價值。“讓榮昌豬從地方瑰寶變成消費者吃得起的貴族豬肉”,這場關于傳承與突破的產業實踐,正在改寫中國生豬產業的競爭版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