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車市迎來顯著變革,自主品牌與合資品牌的較量呈現明顯分野。數據顯示,當月中國品牌乘用車市場份額攀升至69.4%,德系、日系、美系、韓系品牌份額分別降至12.3%、9.6%、5.9%和1.6%,這一格局標志著合資品牌長期主導的市場地位出現根本性松動。

吉利汽車成為傳統車企轉型的標桿案例。其10月乘用車銷量達307,133輛,同比激增35%,連續8個月實現同環比雙增長。新能源車型表現尤為突出,銷量占比達57.9%,遠超行業平均水平。在頭部自主陣營中,長安、長城等品牌通過全產業鏈布局和新能源產品矩陣持續擴大市場份額,而上汽、東風等國有集團的"創二代"品牌如極狐、嵐圖、深藍等也呈現強勁增長態勢,五大國有集團自主品牌合計同比增長17%。
反觀合資陣營,10月主流合資品牌零售量同比下降10%,德系、日系市場份額分別降至13.5%和12.3%,新能源滲透率僅7.1%,與自主品牌70.1%的滲透率形成巨大反差。這種差距在出口市場同樣顯著:1-10月新能源汽車出口201.4萬輛,同比增長90.4%,首次突破200萬輛大關,而傳統燃油車出口同比下降5.1%。僅10月單月,新能源汽車出口就達25.6萬輛,同比接近翻倍。
出口市場結構正在發生深刻變化。中國汽車對澳大利亞、英國、墨西哥、阿聯酋等市場的出口量大幅增長,前9個月阿聯酋、澳大利亞市場同比增速分別達59%和68%,成功擺脫對單一市場的依賴。這種多元化布局為出口增長提供了更強韌性。

業內分析認為,當前車市變革并非偶然現象,而是自主品牌在技術研發、產品迭代、生態構建等方面持續投入的必然結果。從新能源轉型到出口市場拓展,從自主品牌崛起到合資品牌式微,這些變化看似漸進,實則暗含激烈的市場淘汰機制。數據顯示,未來車市格局可能出現"二八分"現象,自主品牌市場份額有望繼續攀升。
這場變革正在重塑中國汽車產業生態。自主品牌通過技術創新和生態構建占據主動,合資品牌則面臨電動化轉型的巨大壓力。出口市場的結構優化和新能源領域的突破,為中國汽車產業全球化發展開辟了新路徑。10月車市的變化,實則是新一輪競爭的起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