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浪潮的推動下,A股市場正經歷一場由人工智能與機器人技術引領的深刻變革。特斯拉工廠內,人形機器人精準執行復雜裝配任務;醫院診室中,AI輔助診斷系統實現早期病灶的精準識別;數據中心里,國產AI服務器集群為大模型訓練提供算力支撐。這些技術突破已從實驗室走向產業化,轉化為上市公司的實際業績增長,重塑著中國科技產業的競爭格局。
算力基建領域成為本輪科技紅利的主要受益者。寒武紀憑借思元590芯片的商業化突破,2025年三季度營收同比激增2386%,凈利潤增長320.19%,其芯片產品已深度綁定百度文心等國產大模型,產能規劃達每年10萬片。光模塊龍頭中際旭創與新易盛同樣表現亮眼,前者作為英偉達核心供應商,1.6T產品出貨量大幅增長,三季度營收突破百億元;后者前三季度營收同比增長221.7%,凈利潤增長284.38%,印證了光模塊作為AI數據中心"神經網絡"的關鍵地位。服務器制造領域,浪潮信息與工業富聯通過業務轉型實現高速增長,前者前三季度營收達1206.69億元,后者凈利潤增長48.66%,均成為全球AI服務器市場的重要參與者。
與基礎設施層的爆發式增長形成對比,算法與應用層企業表現相對平穩。科大訊飛、三六零等企業雖已通過AI產品獲得收入,但尚未出現能驅動業績大幅增長的"殺手級應用"。這種分化反映出當前AI產業價值分配向底層技術傾斜的趨勢——"賣鏟人"模式因其確定性和爆發力更受市場青睞,而應用層仍需等待技術成熟與生態完善。資本市場對此反應明顯,算力相關板塊年內漲幅顯著,中際旭創、新易盛等企業股價翻倍,寒武紀更因國產AI芯片替代預期獲得"寒王"稱號。
人形機器人產業鏈同樣呈現"上游強、下游弱"的特征。核心零部件企業成為價值創造的核心環節:步科股份伺服系統收入增長65.96%,其第五代驅動器集成AI算法后能耗降低30%,已適配優必選等人形機器人廠商;綠的諧波諧波減速器營收增長49.92%,產品精度接近國際水平,單價提升至3000元/臺,或已進入特斯拉供應鏈;奧比中光3D視覺傳感器市占率達70%,前三季度營收翻倍,毛利率維持在40%以上。相比之下,整機制造企業面臨更大挑戰,埃夫特、江蘇北人等企業因低毛利和周期性特征出現虧損或業績下滑。
技術突破的背后是持續高強度的研發投入。2025年前三季度,A股110家人形機器人企業研發支出達1102億元,同比增長19.91%;53家算力企業投入291.76億元,同比增長9.72%;55家AI算法與應用層企業研發總額653.62億元,同比增長5.7%。頭部企業表現尤為突出:龍芯中科研發費用占比達91.83%,寒武紀年研發投入超10億元,海光信息前三季度研發費用增長42.36%至25.86億元。這些投入正轉化為實質性成果——AI芯片國產替代率從10%提升至30%,寒武紀、海光信息在手訂單超產能規劃;人形機器人領域,綠的諧波、雙環傳動等企業在諧波減速器專利布局上覆蓋關鍵核心技術。
存儲芯片市場因AI需求發生結構性變化。單臺AI服務器所需DRAM和NAND分別是普通服務器的8倍和3倍,推動三星、SK海力士等企業將產能轉向高帶寬內存(HBM)和DDR5等高端產品。這一調整造成傳統芯片供應緊張,為兆易創新、東芯股份等國產存儲企業帶來發展機遇。協創數據的轉型路徑具有代表性,該公司通過與英偉達合作開發機器人推理平臺,將算力資源與應用場景深度結合,前三季度營收增長54.43%,探索出"算力+應用"的創新商業模式。
當前產業格局清晰呈現技術演進路徑:基礎設施層率先突破,核心零部件緊隨其后,應用生態逐步完善。從寒武紀的芯片量產到步科股份的伺服系統升級,從海光信息的國產替代到奧比中光的視覺傳感突破,中國科技企業正通過持續創新重塑全球產業鏈。這場由算力驅動、零部件支撐的技術革命,不僅推動著企業財報數字的增長,更標志著中國在AI與機器人領域從技術跟隨向自主創新的跨越式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