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小米汽車宣布將在部分線下門店開放端到端輔助駕駛功能體驗,覆蓋SU7及YU7兩款車型。這一技術突破標志著智能駕駛領域向“全程0接管”邁出關鍵一步,用戶可在特定場景下無需手動操作車輛,僅需保持對路況的關注。
根據行業數據顯示,2024年國內智能駕駛功能滲透率已超過35%,消費者對輔助駕駛技術的關注度持續攀升。小米此次推出的端到端系統在高速場景中表現尤為突出,通過優化算法提升了行駛穩定性與乘坐舒適性。不過,官方明確強調,輔助駕駛與自動駕駛存在本質區別,用戶仍需全程保持警惕,隨時準備接管車輛。
技術細節方面,SU7高配版與YU7車型搭載相同算力平臺,而低配版因未配備激光雷達,算力降至84TOPS,導致部分功能體驗存在差異。例如,在城市道路中,高配車型對交通標志和行人的識別能力更強,而低配版在復雜路況下的響應速度稍慢。
此前曾有車主在高速上過度依賴輔助駕駛功能,因未及時關注路況險些釀成事故。這一案例被小米多次引用,以警示用戶:技術升級的目的是增強行車安全,而非替代人類駕駛員。行業專家指出,輔助駕駛的核心價值在于降低駕駛疲勞、提升應急反應能力,而非完全解放雙手。
2025年7月29日,小米宣布推出1000萬Clips版本系統,進一步優化了城市道路場景下的感知能力。用戶反饋顯示,新版系統對非機動車、施工路段的識別準確率顯著提升,但官方仍建議用戶避免在雨雪天氣或未覆蓋地圖的區域使用該功能。
目前,小米端到端輔助駕駛已面向SU7 Pro、Max、Ultra三款車型推送更新。門店體驗活動僅限指定城市參與,用戶需通過官方APP預約。數據顯示,超過60%的消費者表示愿意為智能駕駛功能支付額外費用,其中30%的用戶將輔助駕駛能力列為購車首要考慮因素。
針對“技術是否會導致駕駛者懈怠”的爭議,小米汽車回應稱,系統設計時已加入多重提醒機制,例如長時間未觸碰方向盤時會發出警報,并逐步降低車速。同時,公司正在測試更高級別的輔助駕駛功能,未來或支持自動變道、匝道匯入等場景,但明確表示短期內不會推出完全自動駕駛服務。
隨著技術迭代,輔助駕駛功能正從高端車型向主流市場滲透。消費者對智能出行的期待逐漸從“嘗鮮”轉向“剛需”,而如何平衡技術創新與安全責任,將成為車企長期面臨的課題。小米此次開放體驗,或許為行業提供了一個觀察窗口:當技術門檻降低時,用戶能否理性使用,將成為決定智能駕駛普及速度的關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