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智能手機的功能趨于同質化,消費者對“好玩”的期待正在重塑市場。小米17 Pro與真我GT8 Pro的推出,標志著手機廠商開始將情緒價值納入產品設計核心,通過可玩性、個性化與社交屬性,重新定義人機交互的邊界。
小米17 Pro的副屏設計引發(fā)了廣泛討論。這塊可自定義的背部屏幕,被用戶賦予了“痛機”文化的靈魂——通過動態(tài)壁紙、表情包甚至社交信息展示,副屏從功能冗余轉變?yōu)閭€性表達的窗口。盡管實際使用頻率可能不足10%,但用戶發(fā)現,這塊屏幕能瞬間提升社交場合的存在感,甚至成為“摸魚”時的解壓工具。這種“無用之用”,恰恰契合了年輕群體對“有趣”的追求。
真我GT8 Pro則以模塊化設計切入賽道。其鏡頭Deco組件支持自由更換,用戶可隨心選擇圓形或方形裝飾,甚至搭配掛繩、支架等配件。產品線總裁王偉Derek在專訪中直言:“當手機的功能價值足夠時,情緒價值將成為差異化關鍵。”這種設計哲學,與去年CMF手機的“實用模塊化”形成鮮明對比——真我放棄了為配件尋找功能理由,轉而強調“好看即正義”。
蘋果的iPhone Air同樣印證了這一趨勢。憑借超薄機身與優(yōu)雅設計,這款產品被用戶稱為“理想中的iPhone”。盡管配置存在妥協,但其輕薄手感與視覺美感,仍讓消費者甘愿為其情緒價值買單。這種轉變,折射出智能手機從“工具”向“生活搭子”的進化——用戶期待的不再是參數堆砌,而是能傳遞個性、帶來愉悅感的陪伴者。
回顧手機發(fā)展史,這種轉變早有伏筆。從“大哥大”時代的身份象征,到功能機時代的通訊工具,再到智能手機成為全能娛樂終端,“用手機”逐漸演變?yōu)椤巴媸謾C”。而當工作、社交、娛樂全面依賴手機時,用戶開始渴望它超越冰冷的科技產物,成為有溫度、有個性的存在。日韓女性用戶早期為手機掛滿配飾的“咕手機”文化,如今已演變?yōu)槿蚍秶鷥鹊膫€性化潮流。
社交媒體的崛起加速了這一進程。小紅書等平臺上,“痛機”改造、手機掛繩搭配等內容持續(xù)走紅,推動廠商從被動適應轉向主動設計。小米與真我的新品,正是這種需求的產物——它們不再糾結于“是否實用”,而是通過可玩性激發(fā)用戶的創(chuàng)造欲與分享欲。
然而,平衡“好玩”與“好用”仍是挑戰(zhàn)。CMF Phone與真我GT8 Pro的模塊化設計,雖確保了基礎體驗,但趣味性稍顯不足;小米17 Pro的副屏與iPhone Air的超薄機身,則因功耗或配置妥協引發(fā)爭議。如何根據品牌調性,在工具屬性與玩具屬性間找到精準定位,將成為廠商未來的關鍵課題。
當智能手機的技術天花板逐漸顯現,情緒價值正成為新的競爭維度。從“玩手機”到“盤手機”,這場變革不僅關乎產品設計,更預示著人機關系從功能依賴向情感聯結的深層轉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