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勺金貴的魚子醬輕輕抹在虎口,借體溫喚醒馥郁香氣后送入口中——這種被美食家推崇的品鑒方式,如今不僅出現在米其林餐廳的銀質餐盤里,更成為全球多家航空公司頭等艙的標配。而將這份奢華體驗送上云端的,正是被稱為“魚子醬大王”的杭州千島湖鱘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這家占據全球超35%市場份額的企業,近日正式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開啟其第四次沖擊資本市場的征程。
翻開鱘龍科技的成長史,堪稱一部與時間賽跑的逆襲劇本。2003年,33歲的水產科研員王斌離開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在浙江千島湖畔開啟創業之路。首年便遭遇60年一遇的極端高溫,5萬尾鱘魚因水溫超標死亡過半。面對鱘魚對生存環境近乎苛刻的要求(適宜水溫15-25℃,超過28℃易引發病變),團隊連夜建造恒溫水池,引入深層湖水循環降溫,甚至動用液氮為魚群緊急“退燒”。三年后,中國首罐符合國際標準的魚子醬在這片曾經險些絕收的水域誕生,成功打開歐洲市場。
從科研實驗室到全球餐桌的跨越,鱘龍科技用22年重構了產業版圖。截至2025年6月,企業在浙江千島湖、江西柘林湖等優質水域布局8個養殖基地,存欄量達1.4萬噸,形成從鱘魚養殖到魚子醬深加工的完整產業鏈。其產品矩陣已突破傳統邊界,衍生出魚子醬冰淇淋、巧克力、月餅等跨界美食,價格區間從1.6萬元/公斤的雜交鱘魚子醬到18萬元/公斤的頂級歐洲鰉魚子醬不等。這種差異化策略成效顯著:2024年營收突破6.69億元,凈利潤達3.24億元,毛利率連續三年維持在65%以上,2025年上半年更攀升至71.3%,超越同期愛馬仕70.67%的毛利率水平。
資本市場的征途卻遠比養殖鱘魚曲折。自2011年首次沖刺創業板以來,企業先后經歷關聯交易質疑、股東數據造假風波、海外銷售真實性審查等重重考驗,三次A股IPO均鎩羽而歸。2024年3月轉戰新三板掛牌僅5個月便匆匆摘牌,背后是與中證投資、金石坤享的對賭協議壓力。此次赴港上市,企業計劃將募集資金投向產能擴張、技術升級、品牌營銷等五大領域,其中水產養殖基地的數字化改造被列為首要任務。
支撐其野心的,是已滲透至全球46個國家和地區的銷售網絡。漢莎航空、新加坡航空等航司的頭等艙餐單上,“卡露伽”品牌魚子醬連續十年占據獨家供應席位;全球超百家米其林星級餐廳將其列為標配;甚至奧斯卡頒獎禮的晚宴餐桌也曾出現其身影。但過度依賴海外市場的隱憂逐漸顯現:2025年上半年海外銷售占比升至80.9%的同時,自有品牌收入卻較同期下滑13.2%,暴露出品牌國際化進程中的增長瓶頸。
企業的核心團隊保持著鮮明的科研底色。創始人王斌與常務副總經理夏永濤均出身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副總經理韓磊曾主導國家級鱘魚繁育項目。這種技術基因延伸至生產環節:企業獨創的“低溫醒鱘”技術可使魚子醬成熟期縮短30%,而生物資產公允價值評估體系則將養殖風險量化管理。不過,自然因素的不可控性仍構成潛在威脅——2024年遼寧養殖基地遭遇洪災,2487.9萬元的生物資產減值直接導致當期毛利率跌至-2.9%,凸顯出重資產運營模式的脆弱性。
在股東名單里,產業資本與金融巨頭的博弈暗流涌動。西子國際董事長陳夏鑫通過受讓股份成為最大外部股東,其掌控的電梯帝國橫跨房地產、智能制造等領域;國泰君安前投行董事總經理饒康達控制的沋石投資持股7.93%,為第二大機構股東;中信證券系資本則通過直接投資和員工持股平臺形成制衡。這種多元化的股權結構,既為企業帶來資源整合優勢,也埋下戰略方向分歧的隱患。
當18萬元/公斤的魚子醬在云端綻放時,這場持續十四年的資本長跑已進入關鍵賽段。從千島湖的恒溫魚池到港交所的電子屏,鱘龍科技能否打破“上市魔咒”,將實驗室里的技術優勢轉化為資本市場的估值溢價,答案即將在招股書的字里行間逐漸清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