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力健康作為影響老年人生活質量的關鍵因素,始終備受社會關注。據權威統計數據顯示,我國現有約1.2億老年人存在不同程度的聽力障礙,這一狀況不僅關乎生理健康,更與社交參與、認知功能等密切相關。在近日舉辦的國際進口博覽會上,一款突破性聽力輔助設備引發廣泛關注,其創新技術為解決傳統助聽器的使用痛點提供了新方案。
傳統助聽設備長期面臨"聽得見卻聽不清"的尷尬困境。由于技術限制,多數產品僅能簡單放大所有聲音信號,導致佩戴者在菜市場、商場等復雜環境中難以分辨對話內容,甚至因持續接收噪音產生耳鳴、頭痛等不適。這種"一刀切"的放大模式,使得約40%的老年用戶因體驗不佳而放棄使用,嚴重影響其社交意愿與心理健康。醫療專家指出,長期處于"有聲卻無法理解"的狀態,可能加速老年人認知功能衰退。
本屆進博會上亮相的峰力太極全能AI超算力系列助聽器,通過搭載自主研發的神經網絡芯片,實現了聲學處理技術的重大突破。該設備內置的深度學習算法可實時分析環境聲紋特征,在0.3秒內完成噪聲與人聲的精準分離。測試數據顯示,在75分貝的嘈雜環境中,設備仍能保持85%以上的言語清晰度,較傳統產品提升近3倍。更值得關注的是,其智能場景識別功能可自動切換會議、戶外、音樂等12種模式,適配不同生活場景需求。
這款產品的問世標志著聽力輔助設備進入"智能分離"時代。研發團隊介紹,通過百萬級聲學樣本訓練,AI芯片已掌握超過200種常見噪聲的識別特征,包括交通噪音、餐具碰撞聲等高頻干擾源。現場體驗者反饋,佩戴后能清晰捕捉三米外對話者的語音細節,同時背景噪音被壓制至舒適閾值。醫療行業分析師認為,該技術突破將推動助聽設備從"功能補償"向"智能交互"升級,預計可提升老年用戶持續使用率至75%以上。
隨著人口老齡化程度加深,聽力健康需求持續釋放。據市場研究機構預測,2025年我國助聽設備市場規模將突破200億元,其中智能型產品占比有望超過60%。此次進博會展示的AI聲學技術,不僅為聽力障礙群體帶來福音,更預示著可穿戴醫療設備與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趨勢。業內人士表示,未來三年將有更多搭載生物傳感、腦機接口等技術的聽力解決方案進入市場,重新定義"聽見"與"聽懂"的邊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