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舉辦的國際經濟論壇分論壇上,人形機器人創新發展合作成為熱議焦點。多位行業專家圍繞技術突破、應用場景及商業化進程展開深入探討,并作出多項關鍵預測。其中,家庭場景的普及時間、工業領域的規模化應用以及技術落地的核心方向成為關注重點。
優必選科技研究院院長焦繼超指出,人形機器人將按“工業-商業-家庭”的順序逐步滲透。他預計,工業場景中復雜操作的泛化能力將在2至3年內實現,商業服務如酒店接待等角色需3至5年,而家庭場景的全面落地至少需8至10年。他特別強調,家庭應用需優先解決安全標準與法律規范問題,例如機器人行為邊界、隱私保護等核心議題。
對于商業化進程,樂聚智能董事長冷曉琨提出更具象的預測:明年工業領域將出現首批采購交付量突破萬臺的企業,這一節點可對標2018年新能源汽車行業的規模化轉折。他分析稱,技術成熟度預計五年內可達基本可用水平,但產品化進程因涉及標準制定、安全認證等非技術因素,可能延長至十年以上。商湯科技首席技術官王曉剛則補充,工業標準化場景與物流分揀將成為近期突破口,尤其是自動駕駛技術推動下的“最后一公里”無人物流需求。
在技術路徑方面,國地共建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首席科學家江磊提出顛覆性觀點。他以GPT-5的50萬億參數模型為例,強調數據驅動的重要性。“與其在傳統技術路線中內卷,不如聚焦數據積累與模型優化。”他透露,團隊正調整研發方向,試圖通過海量數據訓練突破現有瓶頸。帕西尼感知科技CEO許晉誠則從形態創新角度指出,近端小型人形機器人因部署靈活,有望在五年內率先進入工廠環境。
關于應用場景的拓展,專家們形成共識:落地速度取決于場景的標準化程度與需求剛性。焦繼超透露,今年商業場景已出現實質性應用,如展廳導覽、4S店講解等,明年全尺寸機器人將在這些領域加速滲透。冷曉琨特別提醒,行業需警惕“偽需求”陷阱,企業必須找到可復制、規模化的真實場景才能持續發展。王曉剛則舉例說明,物流分揀場景因流程高度標準化,可能成為繼工業之后的第二個爆發點。
在技術挑戰層面,多位專家提及安全與倫理問題。焦繼超直言,家庭場景的準入門檻遠高于工業領域,除功能安全外,還需構建人機協作的信任機制。江磊從模型訓練角度補充,當前技術仍存在“黑箱”特性,如何確保決策過程透明可解釋,是產品化必須跨越的障礙。冷曉琨則從產業生態角度指出,規模化應用需要配套的供應鏈體系與維修網絡,這需要全行業協同建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