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經開區迎來了一場別開生面的科技盛會——首屆中國(國際)機器人辯論大賽復賽在此拉開帷幕。十支晉級隊伍攜各自研發的機器人辯手,與人類辯手展開了一場跨隊“人機對戰”,為觀眾呈現了一場思維與技術的激烈碰撞。
復賽采用“人機對戰”模式,每支隊伍派出機器人辯手,與其他隊伍的人類辯手進行辯論。賽場上,機器人辯手以流利的語言展開論述,面對人類辯手的連續追問,它們憑借強大的語義理解能力,迅速從知識圖譜中調取相關信息,給出邏輯清晰的回應。例如,當被問及“企業使用AI監控員工工作效率是否合理”時,機器人辯手從效率提升、隱私保護等多角度進行了深入分析。
本次辯論的辯題聚焦技術倫理、氣候變化與太空探索等前沿領域。除上述辯題外,還有“通過腦機接口讀取犯罪嫌疑人記憶作為法庭證據是否可取”“搜尋地外文明是否值得投入大量資源”等。這些辯題不僅考驗機器人的知識儲備,更對其思辨能力提出了極高要求。賽場上,人形機器人、仿生機器人等各展所長,有的通過多層次倫理剖析展現深度思考,有的則以精準的數據和案例增強說服力,甚至有機器人以“反套路”角度提出新穎觀點。
與初賽的“同隊人機辯論”相比,復賽的“異隊人機對抗”顯著提升了賽事難度與觀賞性。評委不再以辯論勝負為唯一標準,而是從邏輯性、語言表現力、多模態交互、技能展示和臨場應變五個維度進行綜合打分。這一評分體系對機器人的大模型訓練和硬件設備調試提出了全面考驗。例如,某機器人辯手在回應“太空探索投入是否合理”時,不僅引用了最新科研數據,還通過手勢和語調變化增強了表達效果,贏得了評委的高度評價。
賽事的另一大看點在于機器人與人類思維模式的模擬對抗。碳基生命(人類)與硅基生命(機器人)在辯論中展現了截然不同的論證風格:人類辯手更注重情感表達和邏輯遞進,而機器人則以數據驅動和結構化分析見長。這種差異促使人類辯手不斷調整策略,例如通過更直接的質問或更生動的案例來突破機器人的邏輯框架。一位參賽選手表示:“與機器人辯論讓我意識到,傳統辯論技巧需要結合技術思維才能取得優勢。”
為應對復賽挑戰,各參賽隊伍對機器人進行了針對性優化。湖北大學團隊重點提升了機器人“思睿”的獨立語音識別和快速作答能力,并通過強化語料庫和辯論語氣模仿訓練,使其表現更接近人類辯手。松延動力團隊則為其仿生機器人“小諾”補充了大量前沿知識,并優化了邏輯響應機制,確保其在跨隊辯論中能精準應答。團隊工程師張秋各表示:“將‘小諾’帶上賽場是一次激動人心的嘗試,它的表現超出了我們的預期。”
北京經開區相關負責人指出,此次辯論賽不僅展示了機器人在復雜語境下的應變能力,也為AI語言邏輯和人機協同決策等核心技術的研發提供了寶貴經驗。中國技術市場協會人工智能與傳播專業委員會理事長趙云澤評價稱,該賽事填補了國內機器人“智能思辨”類賽事的空白,標志著AI向“成為人類思考伙伴”的目標邁出了重要一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