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屆中國(國際)機器人辯論大賽復賽在北京亦莊的機器人大世界拉開帷幕,來自湖北大學、人大附中、松延動力等十支學校與企業代表隊齊聚一堂,展開了一場機器人與人類辯手的“智慧較量”。此次辯論賽以“企業使用AI監控員工工作效率是否合理”為辯題,吸引了眾多關注。
在辯論現場,湖北大學派出的機器人選手“思睿”從企業利益最大化的角度展開立論。面對人類辯手關于隱私侵犯和勞動者權益保護的追問,“思睿”雖偶有答非所問的情況,但在總結陳述環節表現亮眼,提出“AI監控的本質是看見員工付出和管理漏洞”的觀點,引發觀眾思考。湖北大學參賽隊伍的研一學生趙汛表示,“思睿”基于阿里千問大模型,經過一千多場辯論賽數據集的訓練,今天的響應速度和總結陳述準確性都有明顯提升。不過,他也提到,在自由辯論環節,由于語音輸入識別受現場環境、辯手口語化表達等因素影響,機器人對對手發言的識別不夠完整,導致回應出現偏差,后續將優化數據集以提高語音識別準確性。
北京交通大學電氣工程學院大三學生連海鵬作為松延動力-松美美隊的人類辯手,首次與機器人展開辯論。他評價“思睿”在結辯環節的表現最為出色,重申立場、邏輯拆解、價值升華等環節都接近人類辯手水平。連海鵬還指出,機器人與人類辯手的最大區別在于不受情緒壓力和比賽進程影響,不會因情緒或回答失誤而卡殼,這種反應令人稱奇。
在后續比賽中,多支隊伍圍繞“通過腦機接口讀取犯罪嫌疑人記憶作為法庭證據是否可取”“利用基因技術復活滅絕物種是生態責任還是資源浪費”等辯題展開激烈辯論。機器人辯手在比賽中既出現了打斷對手發言、語言程序紊亂等問題,也展現了強大的邏輯推理和反應能力。例如,松美美隊的機器人在面對對手追問時幾乎無縫銜接回答。松延動力軟件研發工程師張秋各介紹,他們在語料訓練中要求機器人針對對方觀點一一回應,并引用量化數據和事實案例,以增強說服力。
張秋各認為,機器人辯論賽的意義在于鍛煉機器人的語言交互能力,使大模型能夠準確理解人類說話的語境、情緒和意圖,進而進行任務規劃。這有助于機器人在智能家居、養老陪伴等場景的應用。現場評委從邏輯性、語言表現力、多模態交互、機器人技能展示、臨場應變等維度為機器人辯手打分。中國技術市場協會人工智能與傳播專業委員會理事長趙云澤表示,選手表現超出預期,這場比賽不僅是對人工智能技術的檢驗,也是將其融入人文社會科學場景的科學實驗。他指出,硅基思維與碳基思維方式的對抗將成為長期研究熱點。
據悉,首屆中國(國際)機器人辯論大賽決賽將于11月9日舉行,四支隊伍的機器人將展開巔峰對決,爭奪冠軍。經開區相關負責人表示,接下來還將圍繞酒店服務、醫療康養等領域開展一系列賽事活動,加速機器人應用場景落地,推動機器人產業高質量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