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11月11日,原本普通的日期因電商促銷演變為全民消費狂歡。近年來,這場年度盛宴的“戰線”持續延長——京東今年提前至10月9日啟動,抖音大促周期長達57天,天貓則以31天的促銷期覆蓋十月中下旬。平臺為何集體拉長“雙十一”周期?這場變革背后,折射出電商生態的深層調整。
消費者心態的轉變是首要推手。中央財經大學數字經濟融合創新發展中心主任陳端指出,消費者對促銷的敏感度顯著下降,“大量營銷刺激導致用戶產生‘鈍感’,購買欲的閾值越來越高”。國家電子商務示范城市專家李鳴濤也觀察到,消費者不再將需求集中于單日釋放,預售等待、湊滿減的復雜性以及售后麻煩,均削弱了參與熱情。這種變化倒逼平臺從“比拼性價比”轉向“綜合體驗競爭”,延長大促周期、分段激發消費成為關鍵策略。
2025年“雙十一”期間,電商平臺通過簡化優惠規則、聯動即時零售等方式優化體驗。淘寶閃購首次參與大促,推出“外賣五折”服務,并將更多品類接入“小時達”“半日達”;京東、淘寶等平臺將“官方直降”“一件立減”置于界面顯眼位置,減少消費者計算成本。AI工具的普及進一步提升了購物效率——淘寶“AI萬能搜”可根據用戶偏好生成專屬購物清單,京東“愛購”功能支持語音精準匹配商品。李鳴濤認為,AI的應用降低了選擇成本,個性化服務有助于提高轉化率。
商家對周期拉長的感受呈現分化。某頭部家電品牌負責人表示,提前預售使庫存周轉率提升,履約壓力減輕;但中小商家則面臨流量成本攀升的困境。奢侈品買手店主理人MIA坦言,平臺流量費高企,獲客成本增加,小商家在競爭中愈發被動。女裝品牌TURNSIGNAL主理人林亞央嘗試通過分段運營、分階段推新品破局,但仍對流量效果存疑:“大促時間無論長短,流量池有限,整體銷量能否提升仍是未知數。”
物流端壓力的緩解是周期拉長的直接收益。早年“雙十一”因單日訂單暴增導致的“爆倉”問題已大幅改善。李鳴濤分析,訂單峰值被分攤后,物流企業可更均勻地調配人力,消費者體驗得到保障。這一變化也反映了電商生態從“單點爆發”向“持續運營”的轉型——平臺通過延長周期構建用戶黏性,應對注意力碎片化的挑戰。
盡管促銷常態化,“雙十一”仍是電商行業最重要的戰場。2024年數據顯示,京東參與用戶同比增長超兩成,天貓成交總額顯著提升。復旦大學消費大數據實驗室統計,當年“雙十一”期間,天貓淘寶、京東、抖音、拼多多的銷售額份額分別為38%、20%、13%、10%。國信證券研究所預測,今年各平臺GMV將持續分化,淘寶天貓份額或小幅下降,其他平臺有望提升。存量競爭下,“搶跑”成為平臺爭奪消費者注意力的必然選擇。
工業和信息化部專家盤和林指出,電商平臺希望通過拉長周期提升GMV數據,以增強競爭優勢。“‘雙十一’數據是吸引客戶的招牌,未來平臺將更重視數據對比,圍繞數據優化策略。”在他看來,當前競爭已從“拼低價”轉向“拼生態”,誰能更好滿足用戶期待、搭建完善生態,誰就能提升復購率。阿里巴巴淘寶天貓市場部總經理暮珊曾公開表示,“雙十一”不僅是促銷,更是電商革新的風向標,AI落地、即時零售等變化正在拓展行業邊界。
經過17年發展,“雙十一”的意義已超越單純的銷售數字。業內人士認為,其價值在于推動電商生態持續進化——每年消費高峰如同一場“壓力測試”,倒逼平臺在物流、配送體驗等方面優化,實現微創新與系統升級。正如陳端所言,“雙十一”聯合造勢激發了社會對電商創新的關注,而其不可替代性,或許正體現在對行業生態的長期推動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