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金融管理局近日公布了第二期生成式人工智能(GenA.I.)沙盒計劃參與機構名單,標志著本地銀行業在AI應用領域邁入新階段。此次共有20家銀行及14家科技供應商的27個應用場景入選,較去年12月公布的首批15個用例實現規模擴容。參與機構涵蓋中銀香港、匯豐銀行、渣打銀行等傳統金融機構,以及螞蟻銀行、PAO bank等數字銀行,形成中外資銀行同臺競技的格局。
據統計,兩期沙盒計劃累計吸引23家銀行參與,其中7家機構實現連續入選。從機構屬性看,中資銀行達7家,外資銀行13家,數字銀行3家。這種多元化參與格局,反映出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在金融科技領域的開放態度。工銀亞洲、招商永隆銀行等中資機構香港分支,與匯豐、恒生等外資銀行共同探索AI在風險管理、客戶服務等場景的應用。
在應用方向上,第二期沙盒呈現顯著進化特征。不同于首批主要聚焦反欺詐與客戶體驗優化,新一期計劃突出"AI防御AI"的創新策略。多家機構通過部署AI系統對AI生成內容進行實時檢測,構建自動化質量監控體系。針對深度偽造技術引發的詐騙風險,參與者開展模擬攻防測試,利用AI技術識別換臉視頻、偽造語音等新型攻擊手段。金融壹賬通推出的智能視覺反欺詐平臺,整合25個數字模塊實現99%以上的綜合防御率,成為該領域的代表性解決方案。
具體應用場景方面,各機構展現出差異化探索。中銀香港計劃在財富管理與風險控制領域深化AI應用,通過六個月概念驗證挖掘技術潛力。工銀亞洲著重開發三大場景:優化金融市場交易模型、實現機器人流程自動化與集團AI模型融合、升級客戶風險評級系統。興業銀行香港分行聚焦可疑交易監控,利用AI技術提升反洗錢調查效率。這些實踐既涉及前端服務優化,也包含中后臺風控升級,形成完整的應用生態鏈。
技術供應商陣營同樣值得關注。阿里云、螞蟻數科等14家科技企業入圍,與銀行機構形成協同創新網絡。富邦銀行(香港)聯合多家科技公司開發的AI助理項目,展現跨行業合作潛力。香港科技大學等學術機構的參與,則為技術攻關提供理論支持。這種產學研聯動模式,有助于加速AI技術在金融領域的落地轉化。
金管局表示,新一期沙盒將提供數碼港人工智能超算中心平臺支持,預計2026年初啟動技術測試。該計劃不僅推動AI技術從可行性驗證向安全可靠應用過渡,更通過制定治理框架引導行業規范發展。隨著深度偽造等新型風險涌現,建立AI防御體系已成為維護金融安全的重要課題。此次沙盒計劃的升級,恰逢其時地為行業提供了可控的試驗環境。
從首批的探索性嘗試到二期的體系化建設,香港銀行業AI應用正經歷質變。當傳統金融機構與數字銀行、科技企業形成創新合力,當"AI防御AI"成為風險管控新范式,這座國際金融中心在金融科技領域的領先優勢得到進一步鞏固。隨著技術測試的逐步推進,更多創新應用有望在監管沙盒中孕育成熟,為全球金融業數字化轉型提供香港經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