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根河市,被譽為“中國冷極”,全年封凍期超過200天。對于生長在這里的田宇來說,網購曾是一件奢侈的事。從根河到最近的主城區,單程需要近三個小時的車程,而“不包郵”“退貨難”等問題,更讓網購變得遙不可及。直到2015年,4G網絡剛剛普及,田宇在一檔綜藝節目中第一次了解到拼多多。拼單的玩法和優惠的價格,讓她迅速成為平臺的忠實用戶。如今,她新家的洗衣機、洗漱臺、清潔劑,甚至幾塊錢的洗碗布,都來自拼多多。“以前根本不敢想,現在連大家電都能包郵送上門。”田宇感嘆道。

拼多多的十年,不僅改變了田宇的生活,也讓無數偏遠地區的消費者享受到實惠。在呼倫貝爾大草原,牧民白嘎麗瑪的童年記憶里,買菜要坐車去隔壁村,上縣城采購來回一次需要四小時。由于物流不便,村里人一度對網購望而卻步。但2021年返鄉時,白嘎麗瑪發現,村里幾乎所有人都開始用拼多多。通路、通電、通網后,草原也被納入包郵區。村里賣15元的棉線手套,拼多多上不到10元;縣城單價40元/平方米的地板革,拼多多價格只要一半。白嘎麗瑪甚至用拼多多買來的GPS裝在領頭羊上,實時監控羊群位置,減輕了放牧壓力。她還辦起一家蒙古包民宿,盛夏兩個月收入最高能達到10萬。“電商送來的新工具,讓生活和掙錢都變得更容易了。”她說。
拼多多的拼單模式,從一開始就帶著“實惠”和“有趣”的基因。2016年,宋宋在辦公室里第一次參與拼單,不到1分鐘就完成了下單,價格比平時優惠一半。這種由熟人推薦、多人拼團的新型購物方式,讓她感到新鮮。“不領優惠券、不加購物車,在微信內就能快速下單支付,還能賺到與人分享的快樂。”拼了幾次后,宋宋發現,拼多多似乎更懂她了:家居好物、當季水果……每次登錄,總能找到她需要的東西。十年間,拼多多的活躍用戶從零增長到逾9億,活躍商家數上千萬,主站和多多買菜融入了城鎮鄉村的生活日常。
在青海省夏吾特村,公保加的小超市曾是村里唯一的“購物中心”。但隨著智能手機普及,他意識到,村民的消費需求正在變化。2022年,拼多多發起“西進行動”,通過模式創新和物流補貼,大幅降低了西行包裹的物流成本。如今,公保加的小超市成了快遞驛站,每天進站的包裹超過100件,旅游旺季甚至接近200件,其中超八成來自拼多多。“以前買東西是一個價,運費是另一個價,很多人就不愿意買;現在不僅包郵,很多商品還有運費險,退貨都免費,大伙兒買東西意愿很高。”公保加說。村民們如今想要什么都能在線上買到,“縣城130元的插排,拼多多30元就能買到,還包郵送來”。

四川涼山的美姑縣,曾因交通不便,網購從下單到收貨至少需要一周。2020年,多多買菜在全國鋪開,站點開進了美姑縣。當新鮮的陽光玫瑰、油麥菜和鱸魚次日抵達這座涼山腹地的小縣城,多多買菜的名字被口口相傳。作為網格站負責人,吉克古千說,用戶的涌入“既突然,又持久”。“平臺業務人員一度調集30人來幫忙,從早到晚都送不完。”如今,多多買菜解決了當地吃鮮難的問題,站里僅雞蛋一天就送出上萬個。“100元出頭,能買足一家七口的火鍋菜品。”吉克古千說。
十年來,拼多多始終專注電商賽道,堅持讓利普惠。在重慶山村,李春花起初是全村老人的“代購”。幫73歲腿腳不便的老人買電飯鍋,為64歲堅持砍柴做飯的阿姨買“劈柴尖”,替78歲獨自生活的夫妻拼電磁爐……后來,她甚至教會不少老人自己網購。“老人們最在意幾件事:東西要實惠,質量要過得去,關鍵是不能有郵費!”李春花說。在海南縣城,陳晨自2016年首次拼單,至今已近十年。從職場單身女性到二孩母親,拼多多的商品融進了她的生活和工作。“既像街邊十元店,紙品、發飾、五金、文具等生活日百唾手可得;也像一座無所不包的百貨商城,珠寶服飾、家電數碼、潮流奢品應有盡有。”
拼多多的第一個十年,是讓實惠抵達更遠地方的十年。從沿海到邊疆,從高原到深山,從老人到青年,它悄然改變了許多人的生活。正如田宇所說,坐在新家的沙發上,看著頭頂的吊燈和浴室的奶油風一體柜,她心滿意足地笑了。更好的生活,還在后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