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機器人產業已進入前所未有的黃金發展階段。”在近期舉辦的2025可持續全球領導者大會上,智元機器人合伙人、通用業務部總裁王闖向媒體作出上述判斷。作為全球率先實現人形機器人規模化量產的企業之一,智元正以技術創新與生態布局重塑行業格局。
2025年1月,智元機器人第1000臺通用具身機器人走下生產線,這一里程碑事件標志著行業從實驗室走向規模化應用。據王闖透露,企業2024年確立量產目標,2025年則聚焦商業化突破,當前遠征系列機器人年產量已突破千臺,2026年計劃將產能提升至數千臺規模。財務數據顯示,公司營收正以指數級增長,遠超行業預期。
量產突破的背后是嚴苛的品控體系。王闖指出,人形機器人與消費電子存在本質差異:后者經過數十年發展已形成成熟供應鏈,而前者涉及數十個自由度的精密協調。“發‘標準站立’指令時,必須確保每臺機器人姿態完全一致。”為解決這一難題,智元構建了包含九十余個工站、上千項參數的管控系統,從零部件標定到整機測試實現全流程標準化。
在商業化路徑上,智元采取“國內深耕+海外拓展”雙輪驅動策略。2025年第四季度,企業正式啟動全球化布局,沃爾瑪、亞馬遜等國際渠道成為重點突破對象。“未來海外市場收入占比將持續提升。”王闖同時透露,公司正在推進技術開源計劃:將成熟技術向行業開放,同時保持核心技術迭代優勢,實現商業價值與社會責任的平衡。
養老場景成為技術落地的先鋒領域。王闖將服務機器人發展劃分為三個階段,當前聚焦于退休人群的情感陪伴需求。“通過說相聲、舞蹈表演等文藝形式,我們已在上海某養老院開展試點。”這種差異化定位源于對老年群體需求的深度洞察:從健康活躍期到臨終關懷的完整生命周期中,機器人需要提供分階段、個性化的服務方案。
技術演進路線圖顯示,智元正推動機器人從“擬人”向“類人”跨越。當前產品已實現流暢舞蹈動作,但在靈巧手負載能力方面仍存在瓶頸。“人類手指有二十多個自由度,能輕松提起幾十公斤重物,而現有機器人靈巧手負載多在1公斤以內。”王闖認為,隨著材料科學突破,未來機器人可能融合元素周期表所有元素,構建出超越人體極限的機械結構。
面對行業格局演變,王闖預測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將超過汽車產業,且不會形成壟斷格局。“就像傳音手機在非洲通過解決黑人自拍痛點占據市場,或坦克300在越野領域形成特色優勢,機器人產業的細分需求將催生眾多垂直領域冠軍。”他特別強調,機器人系統的復雜性遠超車輛,這決定了其產業生態的豐富度與可持續性。
回溯創業歷程,王闖坦言行業進化速度超出預期。“最初認為需要三五年才能實現實際應用,現在每周都能看到技術突破。”這種“寒武紀式爆發”正推動人形機器人從概念走向現實,而智元機器人已在這場變革中占據先發位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