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浦東新區,一座占地4.6萬平方米、建筑面積達12.3萬平方米的“文化地標”正以智慧化服務吸引著八方來客——上海博物館東館,憑借近20個展廳的豐富藏品,早已成為觀眾心中的“寶藏展館”。然而,過去參觀時常見的“找路難”“排隊久”“看不懂”等問題,曾讓不少游客感到困擾。如今,隨著AI技術的深度應用,這些問題正被一一破解。
針對大型文化場館普遍面臨的“空間復雜、人流密集”難題,上海博物館東館與商湯科技合作,推出了一套覆蓋全館公共空間的AI客流智能中樞與AR+AI導航平臺。該系統通過高清視頻流與服務器集群構建的感知算力底座,結合商湯方舟高精度視覺AI算法,實現了多算法并行條件下的秒級數據解析與刷新。場館管理者可通過實時客流數據,精準掌握各展廳、展柜的人流密度,生成1-10分鐘顆粒度的熱力圖,為動態限流、安保疏導提供科學依據。
以大克鼎展區為例,過去游客需排隊半小時才能近距離觀賞,如今通過熱力圖預警,管理者可提前介入疏導,避免區域過度擁擠。結合歷史客流數據,場館還能優化排班方案,使高峰期觀眾平均等待時長大幅縮短,單日接待能力顯著提升。這一“智慧大腦”已成為上博東館“智慧3M體系”(智慧保護AIM、智慧管理BIM、智慧服務CIM)的核心應用之一。
在觀眾服務端,AR+AI導航平臺則化身“口袋里的智能管家”。游客只需通過微信小程序“上海博物館”中的“AR導航”功能,即可借助厘米級視覺定位與三維空間重建技術,在實景中精準定位目標展區、文創商店、休息區等服務設施。更貼心的是,平臺會結合預約數據、客流軌跡與AR導航行為,動態推薦個性化觀展路徑:為親子家庭規劃互動性強路線,為文物愛好者設計深度品鑒路線,同時引導觀眾避開人流密集區域,減少無效步行,提升觀展舒適度。
據介紹,該平臺已深度融入上博東館的智慧化管理體系,不僅契合國家“人工智能+”行動中“拓展服務消費新場景”“提升文娛生活服務品質”的戰略要求,更通過科技賦能文化消費,為智慧文旅和城市公共文化數字化轉型提供了可復制的標桿案例。從“找路難”到“即走即看”,從“排隊苦”到“個性推薦”,AI技術正重新定義著博物館的參觀體驗。





